第156章 厲兵秣馬懲“台獨”!世紀閱兵振國威(8)(3 / 3)

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了新中國農民的感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的能量得到充分釋放,“萬元戶”“億元村”不再鮮見,農民聯合收割機“遠征軍”浩浩蕩蕩,集約化經營、精細化耕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成為新一代農民的觀念。溫飽的農村環境美了,家庭美了,人也美了,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已發生曆史性的轉變和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彩車開過來了。彩車上方一尊巨大的“1”字昂然聳立,動感十足,這既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寓意,又喻示著50年來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50年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使大批散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歸心似箭。華羅庚、李四光、錢學森等紛紛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78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被譽為“科學的春天”,神采奕奕的鄧小平走上主席台,著重澄清了兩個問題:第一,承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二,承認中國的科技隊伍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隨著“中國矽穀”在北京中關村的崛起,聯想、四通、方正、紫光、同方……一個個現代氣息濃烈的名字呱呱墜地。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等四位院士《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呈送到鄧小平案頭。兩天以後,鄧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做決斷,不可拖延!”“863”計劃由此誕生,並一下子把中國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的競技場上,也再次點燃了曾擁有四大發明的國度科技強國的希望之火。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流動越來越快的今天,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敏銳地察覺到,搶占科技和產業的製高點是各國在21世紀的發展戰略,機遇稍縱即逝,不可複得!

1995年5月底,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消息傳出,科技界一片歡騰,不少老科技工作者熱淚沾襟。世紀之初多少仁人誌士呼號“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但在山河破碎、戰亂頻仍的舊中國,那近似哭泣的聲音顯得那麼淒涼與蒼白。隻有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新中國,才能發此鏗鏘之聲。

1964年10月16日,“東方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在西方人心裏尚未消失,三年後的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又給世界一個震驚;又隔三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進入了太空。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國的科技事業如騏驥飛躍,一日千裏。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第一艘遠洋萬噸輪下水、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研製成功、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填補了一項項空白,搶占了一個個製高點。

生物技術、農業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高能物理研究裝置、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能源技術、科學考察……在自然科學的各個層麵、各個領域,中國與世界拉近距離,展開了全麵的角逐!

――“桃李芬芳”教育方陣開過來了。首都各高校揮舞的校旗,喻示著新中國蓬勃興起的教育事業。

教育乃千秋基業,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

有這樣一個苦澀的故事。一個村裏要選幹部,卻找不到一個能捏穩筆畫圓圈的“文化人”,聰明的農民們想了一個妙招:同意誰就往誰家的碗裏投粒豆!時光飛逝到50周年大慶的前夕,記者在大連市金州區八裏村見到村幹部蘇成武,他遞來的名片上有他家的網址,並說村裏有20多戶上了網,有的人家裏還有掃描儀、數碼相機。從豆粒撞擊粗碗的叮當聲,到敲鍵的嚓嚓聲,中國農民奏響了共和國同時代的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