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不會忘記,1978年5月11日,本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同誌的支持和推動下的大討論,開啟了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閘門,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輿論上的準備。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為中國經濟大船跨世紀的航程的再次起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曆覽帝王將相、誌士賢達,無一不在封閉的封建體製窠臼中掙紮。近代中國維新先驅龔自珍痛斥大清吏治的黑暗和官僚製度的腐敗:“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半,屠牛那不勝栽禾?”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製度》首倡“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封建的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它不能創造新的生產方式,也就不能建立起一個符合曆史發展的新社會;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雖然是推翻封建帝製的戰鬥號角,但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略,竟找不到一麵平靜的牆來懸掛。
惟有社會主義新中國,當家做主的人民熱火朝天地建設自己的人民共和國,擺脫封建桎梏和資產階級盤剝的人民,發揮出史無前例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飽受戰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終於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七的新中國。
江澤民主席發自天安門城樓的聲音,回蕩在中華大地:“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實踐也充分證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康莊大道。”
從小崗村的手印,到華西村的金塔;從海邊漁港,到經濟特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終在遵循一個偉大的理論――鄧小平理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理論基礎。“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三個有利於”“三步走”“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國兩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精練、生動、準確、深刻的語言已森林般深植於中國大地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在帶領全國人民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富裕、民主、文明的中國推向21世紀!
曆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曆史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曆史選擇了鄧小平理論。
曆史選擇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第三樂章 英雄的讚歌
共和國的生日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是改天換地的英雄舉杯同賀的日子,來自祖國東西南北各條戰線的人們,在金秋季節捧出了金燦燦的果實。
宛如長龍,異彩紛呈、爭奇鬥妍的彩車在歡天喜地的鑼鼓聲和興高采烈的人群方陣簇擁下,彙聚到共和國的觀禮台前。
“開國大典”方陣走過來了,毛澤東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話語還回響在世界的上空;“春天的故事”方陣走過來了,鄧小平那深邃的目光和“發展是硬道理”的話語激勵著富裕起來的人們;“走進新時代”方陣走過來了,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戰鬥動員令,是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的建設跨世紀強國號召。
――經濟建設成就的彩車開過來了。工業、農業、水利、交通、信息、冶金、能源、機械行業的彩車生動形象各具特色。
大慶工人一聲吼,把中國“貧油”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不竭的動力源泉使共和國的機器奏出異彩華章;座座崛起的鋼城,支撐起共和國經濟的萬丈高樓;鐵路穿山越嶺、橫空出世,高速公路盤旋疾馳、四通八達;橋梁如長虹臥波,勾連天塹;萬噸級遠洋輪鳴笛下水,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汽車項目依次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