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就業問題十分嚴重。由於長期以來人口自然增長很快,又值就業高峰期,加上落實政策的解決遺留問題,1978年底全國大約有2000萬人需要安排就業,而當年就需要800萬就業,這個數量是前所未有的。待業的規模遠遠超過國民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片麵強調提高積累率、加快建設,忽視安排就業吃飯,勢必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
嚴峻的現實,使人們逐漸從曆史上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中認識到經濟工作中長期以來“左”的政策做法,脫離了國情,這種缺乏科學論證的經濟決策,加之舊體製無法遇到投資饑渴症,必然會以群眾運動的方式和經濟過熱的的結局表現出來,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必須實事求是地尋找我國經濟建設的新路子。
麵對嚴峻經濟形勢提出新“八字方針”
1978年12月10日,陳雲在三中全會上發言說: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偉大進軍,必須既積極又穩重。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現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弄清事實,這是關鍵問題。
12月15日,李先念發言提出:
隨著大規模隨著工交建設的發展和工業生產的增長,如果不采取堅決措施,某些比例失調現象,如農業與工業之間,動力工業與整個工業之間的矛盾會更加尖銳、更加擴大。這中間特別是農業的落後將更加突出。現在一億多農民吃不飽肚子,到處還有不少討飯的,城市供應緊張,一些工人不安心工作等等,這不過是比例失調的部分反映。隨著工作重點的轉移,可能有的同誌認為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放手搞建設了,大家什麼都要上,忘了有些失調現象還是嚴重的。因此我主張,中央應當明確一下,明後兩年還有調整的任務。
三中全會雖然為以後的經濟工作指出了基本方向,但是對於經濟建設中的一係列問題還來不及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會議討論和原則同意的1979、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生產指標和基本建設規模都定的過高過大,計劃中仍存在著很大缺口。
而對這種情況,1979年1月1日和5日,陳雲就不留缺口,降低指標等做了兩次批示。1月6日,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從總方針來一個調整,先搞那些容易搞、上得快、能賺錢的,減少一些鋼鐵廠和一些大項目。年計劃有些指標要壓縮一下,不然不踏實、不可靠。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國家計劃委員會同有有關部門,著手研究和調整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
3月8日,陳雲在一份講話提綱中再次指出了我國國民經濟中存在的比例失調狀況。3月14日,陳雲、李先念就財經工作給中共中央寫信:
中央:
我們建議,在國務院下設立財政經濟委員會,作為研究製訂財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定財經工作中大事的決策機關。財政經濟委員會由下列12位同誌組成:陳雲、李先念、姚依林、餘秋裏、王震、穀牧、薄一波、王任重、陳國棟、康世恩、張勁夫、金明。以陳雲為主任,李先念為副主任,姚依林為秘書長。
我們對目前和今後的財經工作,有以下幾點意見:
(一)前進的步子要穩。不要再折騰,必須避免反複和出現大的馬鞍形。
(二)從長期來看,國民經濟能做到按比例發展就是最快的速度。
(三)現在的國民經濟是沒有綜合平衡的。比例失調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
(四)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才能把各方麵的比例失調情況大體上調整過來。
(四)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才能把各方麵的比例失調情況大體上調整過來。
(三)現在的國民經濟是沒有綜合平衡的。比例失調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
(五)鋼的指標必須可靠。鋼的發展方向,不僅要重數量,而且更要重質量。要著重調整我國所需要的各種鋼材之間的比例關係。鋼的發展速度,要照顧到各種鋼材之間的比例關係。鋼的發展速度,要照顧到各行各業(包括農業、輕工業、其他重工業、交通運輸業、文教、衛生、城市住宅建設、環境保護等)發展的比例關係。由於鋼的基建周期長,不僅要製訂五至七年的計劃,而且要製訂直到二!年的計劃。
(六)借外債必須充分考慮還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慮國內投資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進行。
以上意見請中央審議。
李先念陳雲
三月十四日
3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國家計委修改過的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調整問題。陳雲在會上再次就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陳述了他的一貫主張,提出了調整的任務。鄧小平在講話中指出:現在中心任務是調整,首先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過去提以糧為綱,以鋼為綱,是到該總結的時候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不是決定於鋼,把鋼的指標減下來,搞一些別的。談農業,隻講糧食不行,要農林牧副漁並舉。陳雲和鄧小平的意見,得到了政治局多數同誌的讚同。
這次會議,是在經濟建設上擺脫“左”的錯誤,端正方針,實事求是地研究經濟建設思想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國的最高決策集體通過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已經對我國的國情有了清醒的認識,從而為正確方針、政策的製定奠定了思想基礎。
為了使經濟調整和經濟改革提供組織上的保證,3月下旬,中共中央還決定成立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陳雲擔任主任,李先念擔任副主任,姚依林擔任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