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產值,1977年比1976年增長14.3%,1978年比1977年增長13.5%。從1976年到1978年,主要的工業產品中,鋼由2046萬噸增到3178萬噸,增長55.3%;原煤由4.83億噸增到6.18億噸,增長28%;原油由8716萬噸增到1.04億噸,增長19.3%;發電量由2031億度增加到2566億度,增長26%;化肥由524萬噸增到869萬噸,增長66%;化纖由14.6萬噸增到28.5萬噸,增長95%。
同期鐵路貨運量增長3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53.6%,財政收入增長44.4%,城市職工中有40%的人提高了工資,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在粉碎了“四人幫”以後,人們迫切希望加快發展生產建設,最初兩年經濟的恢複又比較快,於是容易對順利的一麵看得比較多,而對現實的困難估計不足。長期以來存在的“左”的錯誤未能認真清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又出現了求成過急的失誤。
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按中央領導人的講法是“問題堆積如山”。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嚴重失調有待調整,人民生活中不少實際困難有待解決,被破壞了的經濟計劃管理和企業管理有待恢複和健全,生產建設的許多基礎工作有待加強,不合理的經濟體製有待改革,各級經濟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左”的錯誤仍在延續。粉碎“四人幫”後不久召開的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和糾正長期以來對我國農業造成重大危害的左傾錯誤,反而繼續堅持過去所提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左”的目標、口號。例如:
不切實際的要求1980年全國要有三分之一的縣建成大寨縣,各省、市、自治區都實現糧、棉、油、豬上《綱要》、超計劃,基本上實現全國農業機械化,把被“四人幫”破壞耽誤的時間“奪回來”。
不顧客觀規律繼續強調提高人民公社的公有化水平。1977年11月確定在冬春之間全國要選擇10%左右的生產大隊實行統一核算,為進一步過渡創造條件。
為了強製推行這種不切實際的農業生產建設指標和所有製的過渡,繼續不斷強調“在農村深入進行基本路線教育”,“大批促大幹”。
更為嚴重的是,當時完全不顧已被大量荒廢了的時間和所造成的惡果,繼續照搬過去提出的在短期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設想,並在具體製訂計劃中人為的不斷拔高。在1978年2月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預計本世紀末我國農業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高產國家,許多省的工業水平要趕上和超過歐洲某些工業發達國家;農業生產要最大限度地實現機械化、電氣化,工業生產的主要部分要自動化,交通運輸要大量高速化;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要分別接近、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當時修訂的1976到1985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規定工業要建設120個大型項目,其中有10個大鋼鐵基地,9個大有色金屬基地,8個大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30個大電站,6條鐵路新幹線和5個重點港口;規定1985年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即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要求鋼每年平均增產500萬噸。這樣宏大的建設規模和增長速度,顯然脫離了國情。
這種求成過急的思想導致了1978年下半年後不斷加快建設速度,追加基本建設投資,擴大國外引進規模。有些大項目未經充分論證和綜合平衡,便倉促上馬,造成了極為被動的局麵。這就更為突出的加劇了原已長期存在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使財政經濟捉襟見肘。
當時,國民經濟的問題表現在兩個嚴重失調,兩個十分嚴重。
農輕重和工業內部的比例嚴重失調。由於繼續突出強調發展重工業,農輕重之間的比例失調更加擴大。從1976年到1978年,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包括隊辦企業)所占比重由30.4%下降到27.8%,工業由69.6%上升到72.5,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由44.2%下降到43.1%,重工業由55.8%上升到56.9%。輕工業產品不論從數量、質量和花色品種上都遠遠不能適應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工業交通內部,盡管燃燒、動力工業和鐵路建設在過去十多年中有了較多投資,但由於能源工業內部采掘失調、采儲失調,能源浪費很大,新建鐵路未能適應商品運輸的需要,能源、交通與加工工業之間的比例失調更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繼續大上重化工業和機械加工工業,勢必進一步加劇產業結構的矛盾,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嚴重失調。基本建設投資從1977年312億元增到1978年417億元,增加了33.7%。積累在國民收使用額中所占的比例,由1976年30.9%,1977年32.3%,1978年猛增到36.5%,這是建國以來僅次於1959(43.8%)和1960(39.6%)兩年的又一次高積累。當時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高積累造成欠賬甚多。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提高積累,必然要擠占人民消費的份額,使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係進一步嚴重失調。
投入和產出問題十分嚴重。由於經濟管理體製存在的問題長期沒有研究解決,“統收統支”“統購統銷”“大鍋飯”、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麵沒有改變,在建設、生產、流通各個領域的經濟效益都提不上來。企業管理仍比較混亂,全國重點企業主要工業產品質量指標和主要消耗指標中還沒有恢複到曆史上最好水平,國營工業企業每百元工業產值提供的利益比曆史上最好水平還低三分之一。流通領域環節多、周轉慢,鋼材和機電產品嚴重積壓。在此情況下急於擴大基本建設規模,經濟效益勢必無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