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四項基本原則為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8)(3 / 3)

消息傳出,全國人心大振。在胡耀邦的策劃指揮下,“人民日報”、新華社大造輿論,大規模的為“右派”改正工作在全國各地展開了。據統計,全國公職人員被改正的“右派”達552877人,占1957年國家幹部總人數的5.8%。

第二節 十二大吹起時代號角,改革開放全麵開展

鄧小平和大家一起踏上百步雲梯,登上光明頂。

很多遊客往往趕到他身邊就不走了,同他交談起來。

曆經戎馬生涯的陳毅元帥則書下“天下第一山”的匾額。

一個令世界震驚的舉動開始了。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麵,也不是一般的接見。

鄧小平喜愛遊泳,尤其喜愛到大海中遊泳。

也許可以算作老人喜歡海洋的另一種涵義吧。

他的四川口音清晰、渾厚而洪亮。他在這最令人激動的場麵中顯示了恰如其分的平靜。

規劃新的軌道

鄧小平提出新命題

1982年夏末秋初的北京,豔陽初照,天高氣爽。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名,候補代表145名,代表著全國3965萬黨員。鄧小平致開幕詞,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作題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的報告,葉劍英、陳雲就幹部隊伍的新老合作和交替問題講了話,李先念致閉幕詞。

鄧小平在開幕詞中高度地評價了這次大會的曆史地位,認為這次大會將是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他還總結中國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正式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但是,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教訓。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鄧小平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曆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

十二大提出的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會把繼續推進經濟建設作為全麵開創新局麵的首要任務。

根據鄧小平1979年以來的倡議,大會確定: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萬億元左右,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把本世紀末的奮鬥目標由先前的實現現代化改為實現小康,是符合我國經濟落後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實際情況的。這就從戰略指導思想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急於求成的問題。50年代末期以來經濟建設中幾次大起大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期目標定得太高,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

大會還實事求是地規定了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即農業、能源、交通以及教育和科學技術。在戰略部署上分兩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麵高漲,大會提出在經濟工作中要注意解決集中資金進行重點建設,根據“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以及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等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這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會的一個顯著特點

這次大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提出經濟建設目標的同時,提出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

大會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麵。思想建設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要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奮起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

大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製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律化。

這些理論和任務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麵性要求,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了。

對新時期執政黨的要求

大會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並且製定了新的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