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8)(3 / 3)

《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基特報道說,基辛格現在將試圖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台灣的政治前途。他引用美國官員的話說,中國堅持美國放棄台灣的態度明顯軟化,是出於北京本身主動,而非討價還價的結果。基辛格在同年3月第5次訪問北京,也是中國主動提出互設聯絡辦事處的問題,而在1972年尼克鬆正式訪問北京時,中國曾拒絕美國的類似建議。

基特說,周恩來拿到美國草擬的公報後,親自加上了29個字。這些新的措詞似乎顯示,中國願意使尼克鬆政府在承認其為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時,不致於那麼為難。

基辛格在東京的背景簡報中,究竟對記者團說了些什麼?華盛頓的新聞界人士並沒有收到簡報的抄本。可是,不久以後,報紙和電台就開始報導“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或“與基辛格同行的一位高級官員”對此問題的說法。這個官員實際上可能就是基辛格本人。

據某些這類報導說,這位官員認為中國的聲明,顯示他們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已經軟化,此種微妙的進展可能導致華盛頓與北京在建立外交關係方麵的突破。

據悉,若幹國務院官員在私下談話中讚同這種評估。他們指出,中國原本可以說:“除非美國斷絕與台灣的關係,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無法完全正常化。”中國態度的軟化,顯示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個模棱兩可的詞句。但是,這些官員對於美國政府應該如何確認這一原則,卻毫無概念。有人暗示基辛格可能曾與周恩來就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達成原則性的協議。不過還要花時間來擬定細節,要在尼克鬆1974年訪問北京時才確定這項協議。

基辛格11月21日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說,盡管美國試圖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基本關係並未改變。他否認有關他在最近一次訪問中,曾試圖完成與北京的關係正常化的報導。他稱這種報導完全不正確。

談及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時,基辛格說,美國一直強調交流和磋商的實質,而不是進行這種關係的形式。他宣稱,他這次訪問導致聯絡辦事處功能的擴大,交流計劃的繼續,貿易的擴展,以及磋商程序實質的擴充。他強調說:“這是我們議定的最大目標。”

至於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未來展望,基辛格意味深長的說:“關於可能采取的形式,公報中有些意思仍待探討。”他此言當然是指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北京宣稱,在雙方關係完全正常化之前,必須做到這一點。

參加基辛格記者會的一位記者說,對於美聯社記者提出的惟一有關台灣的問題,基辛格在答複時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名詞。他開始說:“我們與……的關係……”,然後就改口談到“台灣的情勢”。顯然美國已作成政策性的決定,以後隻稱台灣,而不再稱“中華民國”了。這是故意把台灣降格為政治實體的做法。

美國新聞署曾對海外的所有美國新聞處,發出有關基辛格此行以及新公報的分析。該文被列為重要新聞稿,全文如下:

(東京11月15日訊)隨同國務卿前往北京作第六次訪問的美國官員說,在國務卿與中國黨主席毛澤東和總理周恩來舉行3天半會談中,邁向中(共)美關係正常化的動力已經增加。

不過,這些美國官員指出,盡管11月14日發表的美中聯合公報,對於正常化的方向和步調顯示出實質上相同的觀點,但是未來仍有一段微妙的談判時期。

根據美國官員說,鑒於四點理由,11月14日的公報較1972年2月尼克鬆總統結束訪問時在上海發表的聯合公報更進一步。

(一)這項公報把上海公報的一般原則,從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擴張到整個世界。

上海公報中說,中國和美國都不應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尋求霸權,而且每一方均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此種霸權的努力。

新公報把此原則擴展到世界任何其他部分。

(二)新公報對於美國與中國繼續高階層磋商的必要,有更強有力的聲明。

公報中說,雙方同意在目前的情況下,維持高階層的經常聯係……就彼此關切的問題進行具體磋商,至為重要。

(三)新文件中有一項重要的發展,因為中國有關關係正常化基礎的聲明,已略微改變。這將是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四)新公報中也要求將設在雙方首都的聯絡辦事處在性質上予以更新,同意在次年進行許多新的人員交流,並聲明雙方都有興趣擴大貿易。這些都是發表上海公報時所未有的因素。

美國官員拒絕揣測華盛頓與北京邁向正式外交承認,美國實際上能獲得什麼成就。但是,他們一再強調,新公報的措詞有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探討進一步推展外交承認的基礎。

這些官員說,周恩來總理對於細微末節顯然具有靈敏的感覺。而且,他們指出,公報中的下述措詞顯然經過審慎的推敲:

“美國方麵重申:美國承認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堅持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立場並無異議。”

“中國方麵重申,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隻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美國官員表示,在北京達成的公報中,故意對許多問題用微妙的措詞,包括有關承認的問題,因為他們發現,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先建立原則,再擬定細節,會更有效用。

據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事在美國官方的想法中,並不像新聞界所揣測的那樣重要,因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已有廣泛的接觸,容許雙方深入的交換意見。

美國官員強調,畢竟這才是雙方關係上渴望達到的結果。

美國官員指出,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訪問北京時,沒有一方知道中美關係會進展得有多快,以及此種關係最後會變得有多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