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7)(3 / 3)

會談中美國不願再正式提出與北京互派某種形式的代表。在尼克鬆訪問北京時,羅傑斯與中共外長姬鵬飛首次提到互派貿易代表的問題。姬鵬飛當時奉周恩來的指示,對這個構想大潑冷水。他說,隻要台灣在華盛頓設有大使館,中國就不可能也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因此,美國方麵不會主動提出互派貿易代表的建議。後來的發展是,中國果然提醒基辛格說,羅傑斯曾於1972年提出這樣的建議。在華盛頓與北京設立貿易辦事處的構想,很快就導致雙方同意互設聯絡處。

根據基辛格這次中國大陸之行結束時發表的公報,雙方曾總結自尼克鬆訪問北京後一年來的雙方關係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話題。他們重申上海公報的原則,並保證共同致力於促進關係正常化。雙方都認為在這段時間內達成的進展對兩國人民都有益。

公報中還指出:

“雙方同意議定具體方案擴大貿易、科學、文化與其他方麵的交流。”

“為便利此一過程的進行並促進交往,雙方同意在短期內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辦事處。有關細節將透過現有途徑加以擬定。”

“雙方同意,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正常化,將有助於亞洲及全世界緊張關係的緩和。”

按照美國官方解釋,辦事處並無外交地位,其功能僅限於有關貿易、文化與科學交流事務。中國設在華盛頓的聯絡辦事處不能在外麵懸掛中國的旗幟,其人員不列入國務院的外交人員名冊,也不能應邀參加正式酒會、晚宴等外交活動。至於實質的外交性聯係,對方仍將像過去一樣在巴黎進行。

有關聯絡辦事處的細節尚待擬定,不過預期聯絡辦事處將在二至三個月內設立,雙方互派五到十人,這些人員均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權。

在會談中毛澤東與周恩來都讚揚蔣介石對維護中國統一問題的一貫態度。他們希望談判,同時也不會使用武力。至於毛、周兩人對中國今後五到十年內不用武力有何想法,則又另當別論。總之,中國的領導人沒有要求美國政府對台灣施加壓力,也沒有要求美國居中斡旋。

基辛格的印象是,自從他一年前會晤毛、周以來,兩人都沒什麼改變,當然他們跟每個人一樣,不會變得更年輕。一旦毛、周去世,中國大陸的情勢難以預料。有跡象顯示,若幹軍中人物執行命令已不像過去那樣迅速。權力繼承問題遲早會出現問題,使中國領導班子陷於危機中。新的領導人還沒有出現,他這次遇到的仍是上次訪問北京時晤麵的原班人馬。

基辛格最後說,對於中共自40年代末期獲取政權以來所做的某些事情,美國政府記憶猶新,因此絕不會對日後與北京的關係存任何幻想。美國政府目前尋求的,不過是互利而已。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改變。“可預見的將來”是指多久?到1974年為止。

基辛格提出這個時限時,他心裏是怎麼想的?到1974年底,尼克鬆的第二任總統任期的上半段將已屆滿,他是不是想在那個時候完成他自己展開的“關係正常化”過程,以免別人來搶了他的功勞?

中國於1973年5月在華盛頓設立聯絡辦事處,辦事處坐落在康涅狄格大道,是一棟原為旅館的老建築物。第一任主任是黃鎮,副主任是韓敘。兩人都有大使銜。美國第一任駐北京聯絡辦事處代表是大衛?布魯斯,他已七十幾歲,曾任駐英、法與德國大使,是位資深外交官。據說,美國所以派他而不派一位比較年輕的人前往北京的原因之一,是毛澤東與周恩來也都已七十多歲,年齡較輕的人與毛、周打交道可能處於不利的地位。這顯示美國政府中某些中國問題專家才識多麼淵博!

國民黨駐美國“大使”沈劍虹曾與布什發生誤會。布什在前往北京出任聯絡辦事處主任之前,是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那天早上“沈大使”依約前往布什的辦公室。一樓的女接待員笑容可掬地迎著他說:“大使先生,今天早上天氣真好!”這種態度令他受寵若驚。他曾到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大廈好幾次,從未受過如此熱情接待。電梯在布什辦公室那一層樓停下時,布什已在電梯門口迎接。沈劍虹立即察覺一定是弄錯了。布什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沈大使”硬著頭皮問到:“布什先生,你等的恐怕是別人吧?比方說,黃鎮?”布什臉上一愣,但很快就恢複鎮定,坦白地承認當“沈大使”的秘書打電話要求為“中國大使”安排會談時,他的秘書誤會了,以為是黃鎮。

在國際外交史上,聯絡辦事處完全是空前的,它是介於完全外交關係與無外交關係之間的一種機構。美國一度希望中國能視此種辦事處為邁向關係正常化前進的一步,而中國則疑心它是基辛格為盡可能延滯關係正常化而想出的主意――就像訂了婚,而不定結婚日期一樣。尼克鬆可能曾打算在1974年年底以前與北京關係正常化,但水門案阻撓了他的計劃。

中國政府為何不再堅持過去認為是原則問題而一再拒絕妥協的立場?在中國與美國宣布設立辦事處後,有關方麵認為答案是:

一、中國大陸糧荒嚴重,中國需要購買美國穀物。但這不是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解釋,因為中國可以向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穀物生產國購買穀物,同時如有必要,即使不在華盛頓設立“聯絡辦事處”,中國仍能從美國購買穀物。

二、中國在科技方麵極其落後,需要美國大量援助,如果除駐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代表團之外另在美國設立某種機構,可以加速取得這類援助。但這個解釋未能顧到上海公報中已訂有科技人員交流條款這個事實,中國實在無需另設聯絡辦事處來爭取美國的科技援助。

三、由於越戰已經結束,過去因大批美軍駐在越南與附近地區,而對中國大陸南部構成的軍事威脅不久就會消失,北京認為這是美國軟化對華態度的時機。為向美國表示這種態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華盛頓在1972年2月間所要求的事,能如願以償。這個解釋有些道理,但原因絕不僅此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