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鬆講道:“就在這個時候,通過電訊的奇跡,看到和聽到我們講話的人民比在整個世界曆史上看到任何其他如此的場合的人民都要多。不過,我們在這裏講的話,人民不會長久記住。人們在這裏做的事卻能改變世界……如果我們兩個民族是敵人的話,那麼我們共同居住的這個世界的前途確實是黑暗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進行合作的共同點,那麼爭取世界和平的機會就會無限地增加……毛澤東主席寫過:‘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現在就是隻爭朝夕的時候了。”
大廳裏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軍樂隊奏起《美麗的阿美利加》等美國歌曲,優美的旋律在這剛解凍的中美關係盛會上顯得那麼的奇異和迷人。
周恩來舉起盛滿茅台酒的杯子,滿臉喜悅地轉向尼克鬆總統,完成了象征兩國人民友好情意的碰杯之舉。茅台酒散發出來的悠然的芳香,使美國客人備感興趣。尼克鬆、基辛格品嚐著這透明的液體,覺得它太神奇了。後來,尼克鬆回到美國,向他的女兒特裏西婭表演這酒的厲害,這是他在北京時學的一招。尼克鬆把茅台酒倒在一隻碗裏,將酒點燃。豈知藍色的火焰跳躍著,竟不熄滅,他大為駭然;碗炸了,吐著火苗的茅台酒流滿了桌麵。美國第一家庭的成員奮勇救火,才把火撲滅,防止了一場國家的悲劇。基辛格幽默地評價茅台酒,“不用它來做飛機燃料,就是因為它太易燃了。”
席間,尼克鬆很自然地使用著筷子,這是特意為來中國練習的。周恩來對尼克鬆夫人帕特誇獎著:“總統和你都能熟練地用筷子。”
帕特回答:“為了來中國,我們在白宮都學著用筷子。”
這時,周恩來指著桌上的熊貓牌香煙盒對總統夫人說:“我想送給你這個。”
帕特很吃驚,迷惑不解地問:“你說……煙麼?”
“不,不是煙,我說的是熊貓。我們要送給你們兩隻熊貓。”周恩來笑著解釋說。
“哦”帕特釋然,驚喜不已地對尼克鬆說:“理查德,周恩來總理說送給我們兩隻熊貓,真的熊貓。”
尼克鬆也欣然接受了。後來,作為回報,尼克鬆贈送給中國兩隻在北部寒冷地區生活的珍貴的麝香牛。
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尼克鬆在北京度過了緊張愉快的五天談判,遊覽長城、故宮,觀看體操表演和現代芭蕾舞劇。尼克鬆此行接觸最多,交談最深的是周恩來。周總理淵博的曆史知識和非凡的幽默感,旺盛的工作精力和特有的外交家的風采,給尼克鬆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使他們之間建立了互相尊敬的個人關係。周恩來在尼克鬆下榻的賓館拜會他時,尼克鬆熱情地上前幫助周恩來脫下大衣,這一鏡頭在美國電視台被連續播放好幾次,美國新聞界評論:“在美國人民對周恩來表示極大的好感時,尼克鬆為周恩來脫大衣,等於發表一篇極為動人的競選演說……”
周恩來驅車前往北京機場,為尼克鬆飛往杭州送行,在途中,他們又繼續就以前的話題作了很有意思的交談。
“我常常覺得,逆境是一個好教員。”周恩來這樣說道。
“在選舉中失敗真是比打仗受傷還要痛苦。後者傷的是身體,前者傷的是精神。”尼克鬆深有體會。
“我們當年的長征,就是戰勝逆境走向勝利,新中國就是從逆境中建立起來的。”周恩來說。
“我發現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勝利中學到的東西還要多;可是,我惟一的希望是一生中勝利的次數比失敗的次數多一次。”
周恩來哈哈大笑起來:“我是希望總統在今年的大選中能夠取得勝利的。”
“我想起了戴高樂,他在野那幾年是有助於砥礪他的性格的一個因素。他重返政壇以後,認為畢生一帆風順的人不會有堅強的性格。”尼克鬆認真地說。
尼克鬆對周恩來旺盛的精力十分欽佩,他說:“總理先生,我真佩服你的精力這樣旺盛。我感到,年齡並不是指一個人活了多少年,而是指他在那些年裏經曆了多少事。”
“一個人參與大事就能保持活躍和年輕。”周恩來感歎地說,“留給我們這輩人的時間不長了,而要做的事還那麼多。”
周恩來是那麼的雍容大度,風範一流,使與世界首腦級政治家打交道的尼克鬆折服、敬仰。他評價周恩來“是一個有巨大內在力量的極其可愛的人,是本世紀罕見的一個偉人。但是,他生活在巨人的陰影中,他總是小心翼翼地讓聚光燈照在毛澤東身上……”
中美雙方都作了微妙謹慎地讓步
尼克鬆訪華進程中的會談分三個層次進行。尼克鬆和周恩來之間的會談是一個層次。羅傑斯國務卿和姬鵬飛外長是又一個層次,具體商討促進雙邊貿易和人員往來。第三個層次是中國副外長喬冠華和基辛格關於起草聯合公報的會談,是最為艱巨的會談。當時被外交界稱為“基喬會談”。
在聯合公報的會談中,台灣問題是最棘手、最困難的問題。公報的框架已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時同周恩來總理商定,許多有爭議的問題的措詞也在那次會談中意見趨於統一,隻是台灣問題沒有確定。但是,尼克鬆訪華時,已是1972年2月,時間過去了5個多月,有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10月份雙方就印巴問題起草的聲明內容,1971年底發生了印巴危機,情況變了,需要修改;美方認為有關貿易和交流的段落有些簡單,這是公眾衡量關係進展的一個標準,需要補充,以上兩個問題並不困難,最後就剩下台灣問題懸而未決。在這個問題上,雙方意見針鋒相對,都不能接受對方現在的草案。雙方都認為還需要長時間談判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