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情況下,溝通的目的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標,譬如澄清一個誤會,陳述一個事實,發布一個指令等。
任何人都有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批評、責怪一個人本身與批評、責怪一個人做出的行為與事件,有很大的區別,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極不同。例如,一個學生解一道化學方麵的題目,由於不小心,將分子式寫錯了,如果老師批評他:“你怎麼這樣笨,這麼小的問題也會出錯!”被批評者心裏肯定極不舒服。如果老師隻針對他寫錯了分子式這一行為來批評,末了提醒他以後多加小心,被批評者一般會心服口服。聯想集團楊元慶就是“對事不對人”,他批評最多、最狠的人都是公司中進步最快的人。他最生氣的是“應該想到實際上沒想到”,痛恨“以工作之便撈取好處”。但是工作盡心盡力了,仍沒有做好,他卻會原諒此人。
麵對挑戰,沉著冷靜
1982年秋天,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隻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隻能裝1斤水的瓶子裏,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蔣子龍微笑道。那是一個誰也無法解開的“謎”,然而,我們的作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這位英國記者忽然讓攝像機停下來,然後對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能毫不遲疑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好嗎?”梁曉聲不知有詐,欣然答應。誰知那位英國記者一揚手,遮鏡板“啪”地一聲響,記者把話筒放到自己嘴邊,說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您看來究竟是好是壞?”說完把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攝像機對準了梁曉聲的臉。在這進退維穀之際,梁曉聲卻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也問您一個問題: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在這裏,梁曉聲也是巧妙地應用了“反彈”的應答技巧。
當你麵對尷尬,一般是對方故意為難你的時候,很好的辦法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找到對方的思考邏輯,用同樣的方式請對方予以解釋,從而化解難題。
給對方留一個退路
要爽快地接受別人的意見,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你的意見比較正確,而他人想要逃避責任的話,這又該如何是好?這樣的情況比起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見難得多了。
這個時候,不應該逼得他喘不過氣,或說不出半句話,也就是所謂的“趕狗入窮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隻好抓你的毛病反擊。如果你不懂得給對方留些餘地,對方表麵上可能表現得很寬容,匆匆地隨便找個台階下,但內心的煎熬卻不像表麵的那樣,這種屈辱有機會他一定會討回來。如果你能夠遇到一位心胸寬大且真正欣賞你的人,這是你的福氣,你要心存感謝。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趾高氣揚地不可一世。《孫子兵法》中也說過,攻敵時要留一條退路給敵人,若是把敵人團團圍住而不留一條活路,敵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隻好決一死戰,全力反擊。
有句俗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人在有理的時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懷。“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是人們貼在彌勒佛身邊的一幅對聯。從這幅對聯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大慈悲、大胸懷的敬仰之情。常懷寬容之心,實際上也是做人的一種美德和力量。史書載,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忍再忍廉頗的尋釁羞辱,他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大境界,終使廉頗幡然醒悟,從而給世人留下“將相和”的千古美談。應該說,寬容是雙向的,於人於己都有益。如果一味苛求別人,得理不饒人,這樣不但於事無補,也傷了感情。
抓住時機澄清誤會
人際交往中,遭人誤解是難免的事。在遇到誤解以後,有的人感到委屈、悲傷;有的人情緒消沉,認為“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感到別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還牙的報複手段,想以此來消除遭人誤解所帶來的怨恨。正確的做法是,對誤解要“解”不要“誤”。所謂“解”,就是緩解、化解矛盾,讓誤解成為“雪消春水來”的轉機。
生活中的誤解大部分是由於別人不了解實際情況而產生的。因此,當誤解產生時,你應當尋找合適的機會,把事情向當事人解釋清楚,讓對方了解事情的“廬山真麵目”。在申辯、解釋時,態度要誠懇,要盡可能平心靜氣,采取諒解別人的寬宏態度,切不可因內心不滿而使用過激的言辭。一旦情況清楚了,對方的誤解自然便會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