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讀書人當了新郎仍然保持讀書到深夜的習慣,妻子滿腹怨氣。一天她對丈夫說:“但願我也能變成一本書。”丈夫疑惑不解:“為什麼?”“那樣你就整日整夜把我捧在手上了。”丈夫頓時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打趣說:“那可不妙,要知道,我每看完一本書,都要換新的……”這位丈夫的巧妙解釋,不僅表達了他對書的愛好,更表達了他忠於妻子的感情。
上麵這三則充滿幽默感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巧妙的解釋能產生很強的幽默感,即對原意加以巧妙的解釋而造成幽默效果。
百無禁忌非幽默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輕鬆幽默地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營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常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但是,玩笑開得不好,幽默過了頭則會適得其反,傷害感情,因此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幽默要遵循得體原則。
1.內容高雅
幽默的內容取決於幽默者的思想情趣與文化修養。幽默內容粗俗或者不雅,雖有時也能博人一笑,但過後就會變得乏味。而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玩笑所產生的幽默,不僅能給對方啟迪和精神享受,而且也是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鋼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時,發現全場有一半座位空著,他對聽眾說:“朋友們,我發現這個城市的人們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於是這半屋子聽眾放聲大笑。
2.態度友善
對人友善是做人的一個原則,也是幽默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講,幽默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感情,那麼這種玩笑就無法稱得上幽默。
也許有些人不如你口齒伶俐,表麵上你占到上風,但別人會認為你不能尊重他人,從而不願與你交往。
3.區別對象
生活中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能對乙開,也不一定能對甲開。一般來說,晚輩不宜同前輩開玩笑;下級不宜同上級開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開玩笑。在同輩人之間開玩笑,則要掌握對方的性格特征與情緒信息。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之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幽默的氛圍會一下突現出來,效果也會出乎意料地好。
4.分清場合
美國總統裏根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不恰當的場合、時間裏,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前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
總的來說,幽默要注意場合,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不宜開玩笑。
幽默也可以學習
幽默有時讓人感到神秘。有人想學,卻無法學會;有人沒怎麼學,卻脫口而出。那幽默是不是與生俱來、天賦而生的呢?經過研究發現,幽默是人的獨特性情氣質,和遊戲一樣,是人的本能。在對一些具有幽默感的人進行研究之後發現,幽默確有某種遺傳基因存在。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和他的兩個兒子,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陳強和他的兒子陳佩斯,都可以說是幽默有某種遺傳因素的存在,但幽默感並不神秘,它主要還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培養和訓練而成的。
幽默的學習,首先從含蓄開始。幽默應該引人發笑,但高級的幽默又最好可以讓人回味。幽默是言近旨遠。這裏還是一個蕭伯納的故事。有一個朋友邀請蕭伯納赴宴,想讓蕭伯納給他彈鋼琴的女兒美言幾句,好借此名揚天下。蕭伯納一到朋友家,女孩就迫不及待地彈了起來。彈了半天,蕭伯納一言不發,女孩隻好先開頭說話:“我沒有妨礙到你吧?”蕭伯納若無其事地說:“沒關係,你彈好了。”蕭伯納的幽默簡約含蓄,有弦外之音。非得經過琢磨才好領會他的意思。
幽默要有創意,是形象思維,因而聯想和想象是不能沒有的。不但要研究幽默名家的作品和來自民間的幽默精品,而且要廣泛地了解各種藝術形式,增強自己的藝術敏感,訓練自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地在各個意象間構建想象的能力。
當然法無定規,幽默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我們麵對的是變動不息的人群,所以幽默也隻能因人因事而異,才能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