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謙虛為懷”,並告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要虛心聽取不同意見,聽取真正朋友的忠告。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對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其參考,不要遇事好為人師,弄得他人無所適從。
然而,過度謙虛又會形成另一種自我表現,也就是說,過度謙虛所產生的影響和自大誇張一樣。在有些情況下,過度謙虛反而會讓人感到不真誠。因此,有的時候說話要保證自己足夠的底氣。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連續談上十分鍾並使對方發生興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際人物了。因為“任何人”這個範圍是很廣的,他也許是個工程師,也許是個法學家,或者是個教師,或者是個藝術家,或者是個打石工人。總之,無論三教九流,各種階層的人物,你若能和他談上十分鍾使他還有興趣的話,真是不容易。不過不論難易,我們總不能不設法打通這難關,常見許多人因為對於對方毫無認識而相對默然,這是很痛苦的。其實如果肯略下工夫,這種不幸情形就可減少,甚至於做個不錯的交際家也並非難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雖是一句老話,直到現在仍然適用,首先要充實你自己的知識。
當然不能希望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應對自如。學問是一個利器,有了這利器,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雖不能對各種專門學問皆作精湛的研究,但是常識卻是必須具備的。具備了一般的常識,再巧妙地運用起來,那麼和任何人興致勃勃地談十分鍾都是不難的。你須多讀書多看報,世界的動向、國內的建設情形、科學界的新發明和新發現、世界各地的地方特點或人物的特性,以及藝術新作、時髦服飾、電影戲劇作品的內容等等,皆可從每日的報章和每月的雜誌中看到。誠能如是,並靈活運用,則應付各種人物,都會遊刃有餘。
正確把握說話的節奏
說話不僅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在形象,更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那些講話磕磕絆絆沒有任何節奏感的人,很少能夠打動我們,這樣的人,幾乎說不出什麼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東西。隻有懂得說話的節奏、思路清晰的人,才會有活躍的思維。
掌握好節奏的最高境界是說話自然流利。
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一層的印象。
磕絆的次數是可以數出來的,這也是熬過聽那些令人生厭的講話的有趣方法。在大多無味的講話中都會磕絆。在你自己的講話中,請別人統計一下,你發生磕絆的次數,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很少有人能夠在即興講話中不出現磕絆情況。我們發現最多達到每分鍾30處,有許多的教授也有20處之多。
那麼,如何提高說話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應熟悉講話的主題。當我們的思考不發生任何遲疑的情況時,要說的話也自動地到了嘴邊。充分的準備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為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更能堅信自己要講的東西。另外,熟悉主題會使講話者有更大激情,這種激情會使講話者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說的境界之中。這樣,流利也就不成其問題了。
其次,發音要準確。發音含糊不清是說話猶豫的一種表現。如果講話者連續幾個地方都有遲疑不決的現象,就會使人感到他其實並不知自己在講什麼,而是在頭腦中力圖發現哪兒出了毛病,結果說話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在流利方麵做出一些努力,會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們在演說的其他方麵下工夫,而認為到時候自然會流利起來,那結果將隻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