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說話的心理準備(1)(3 / 3)

對當眾講話者來說,優勢型的心理類型是要不得的,如不將自己擺在與聽眾平等的位置,或提高個人素質,加強自我修養,於當眾講話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綜合型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衝動,又不著意抑製,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讓人聽來如沐春風,如飲甘霖。

這種心理狀態的人當眾講話時是必然受聽眾歡迎的。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

為我國科學事業獻身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鬆院士,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典型。他逝世後,《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學報》記者作了這樣的報道:作為上級,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說:“新鬆作風民主,絕不獨斷專行。有不同意見爭論時,你甚至可以跟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他倒很欣賞你的堅強。”

作為下級,他敢講真話,敢作敢為。一個863項目要調整,但領導同誌猶豫不決。蔣新鬆會上批評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歎:“蔣新鬆是科技帥才,有時我和他也爭論,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我非常感謝他。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重視說話時的心理調節

說話水平與心理素質的關係是不言自明的,心理素質高的人一般當眾說話水平也高於常人,但通常情況,心理素質並非處於常態,大多是可以調節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當眾說話的高低與其個人主觀願望與要求密切相關。一般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心理調節基礎:

主動性是指在當眾講話活動中具有明確的言辭發送目的,並充分認識交談的意義,使自己的表達行為服從於講話目的的心理。

這種心理是講話者思想的反映,並應貫穿當眾講話的始終,產生講話的欲望甚至指導人的行為。比如你是一名軍人、一位領導、一個黨員或有良知的公民,當有嚴重損害國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邊發生,你會被強烈的責任心驅使,站出來遏止,即使它可能產生惡果。像在長途汽車上勇敢站出來製止歹徒施暴的解放軍戰士徐洪剛,就是這樣。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江青突然發難,要毛遠新參與毛澤東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說:“遠新同誌給主席當了一年多的聯絡員,對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對!還說了許許多多不該說的話!”王洪文隨即別有用心地挑撥道:“你們知道是誰了嗎?”葉劍英啪地一拍胸脯,大聲說:“是我!是我葉劍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著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還有比我資格更老的同誌,他們都對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澤東思想也同樣很深很廣。難道他們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檔案材料就不適合?”本來葉劍英並不想講話。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種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使他主動出擊,揭露“四人幫”的醜惡嘴臉。

堅毅性是指發言者在當眾講話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觀點堅持到底,無論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響左右,堅毅頑強,勇往直前。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要全力維護自己所表達的立場,就需要排除各種因素的幹擾,任你亂雲飛渡,我自巋然不動,不改初衷,善始必能善終。

堅毅不是頑固。頑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腳卻偏要堅持,對不同的意見,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堅毅則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確的,別人隻是一時無法接受、認同。自己可能也無法一時加以充分證實,但以後的實踐必將會證明自己的正確。

在上例中,葉劍英不同意毛遠新留在中央工作,張春橋竟威脅說:“有些同誌忘記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了啊!現在各部門都有葉劍英同誌的不少說法,我勸你們需要注意了呢!”誰知葉劍英不為所動,呼地站起:“笑話!又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毛遠新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機關,還要列席政治局常委會,難道我們中央再沒人了嗎?我勸你們這些想辦好事的同誌,不要著急好不好?等我們這些老家夥不行了,你們再上,我們還沒有死完嘛!”張春橋企圖轉移視線、扭轉方向,但葉劍英心裏明鏡似的,始終不鬆口。最後,毛遠新還是灰溜溜地回到遼寧了。

果敢性是指講話交流過程,遇有需當機立斷作出決定、明辨是非的問題,需毫無怠慢地以恰當言辭勇敢地予以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