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一種坐姿,都要自然放鬆,麵帶微笑。在社交場合,不可仰頭靠在座位背上或低著頭注視地麵;身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歪向一側;雙手不應有多餘的動作;雙腿不宜分開過大,也不要把小腿擱在大腿上,更不要把兩腿直伸開去,或反複不斷地抖動。這些都是缺乏教養和傲慢的表現。
在交流中,選用什麼樣的坐姿,要受語境的限製,我們要根據場合選用適當的坐姿。運用正確得體的姿勢語言可以配合有聲語言更加有效、生動地傳遞信息,運用得好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甚至在不便說、不願說的情況下,巧妙運用體態語言可以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一個人的坐姿是他的修養和個性的體現。得體的坐姿可以塑造說話者的良好形象,否則就會讓人反感。從這一點看,也可以說是“坐如其人”。
站著說話時的禮儀
立姿也可以叫站姿,立姿語就是通過站立的姿態傳遞信息的語言。從一個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狀態,有很多人站立時喜歡用一隻腿做支撐,是一種十分放鬆的狀態,有的人喜歡倚靠在什麼東西上,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場合運用的站姿,讓人感覺鬆懈、不禮貌,我們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視,表現出愉悅、自信的感覺。
站立是人們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舉止之一。正確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穩重、自然、親切。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麵帶微笑,微收下頜,肩平胸挺,直腰收腹,兩臂自然下垂,兩腿相靠直立,兩腳靠攏,腳尖呈“V”字型。女性兩腳可並攏,肌肉略有收縮感。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後撤一步,但上身仍須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於頻繁。站立時,如有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無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勢,都會被看作不雅或失禮。
可以把立姿分為莊重嚴肅型、恭謹謙虛型、傲慢自負型和無禮粗鄙型。在這四種不同的形態中,傲慢自負(一般是雙手交叉在胸前,兩腳向外分開,斜倚式站著,目光睥睨)和無禮粗鄙(通常表現為歪斜著身子,一腿在前,一腿在後,或交疊著雙膝站著,抖動著腳尖),對於一個有教養、有身份、善於交際的人來講,都是要盡量避免的。不管對方的態度如何,也不管交際是否順利,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失禮。
行走時的說話禮儀
步姿語或者說是走姿語,就是通過行走的步態傳遞信息的語言。與坐姿語和立姿語不同,步姿語是動態的,所以要放到動態中來研究。
經理在禮堂作年終總結報告,宣布年終獎勵名單,念到了一個職員的名字,這時,大家催促他上台領獎。從座位上走出到領到獎品,這個過程大概需要變化運用三種步姿,由最初的穩健自得型到自如輕鬆型,再到莊重禮儀型,正是這種步姿的變化,適應了交際需要,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簡要介紹一下上麵提到的三種步姿的類型。所謂穩健自得型就是行走的時候,步履穩健,昂首挺胸,仰視闊步,步伐較緩,步幅較大。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愉快、自得、有驕傲感”。自如輕鬆型是指行走時心情輕鬆,步子的幅度適中,步速不緊不慢,上身直立,兩眼平視,兩手擺動自然。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自如輕鬆,比較平靜”。再有莊重禮儀型是指行走的時候,上身挺直,步伐矯健,雙膝彎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適中,步伐和手的擺動有強烈的節奏感,眼睛正視前方。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莊重、熱情、有禮”。另外還要介紹一種沉思踱步型的步姿。行走的時候,步子速度時快時慢,快的時候,步子比較急促,慢的時候,低視地麵,緩緩徐行,或者偶爾抬起頭來看一下。
一般情況下,隻是要求人們行走穩健自如,步子不可邁得太大,雙臂的擺動要與腳步相協調。每一步都要抬起腳來,鞋不要在地板上拖拖拉拉。女性的行姿要在穩重大方中略帶矜持,切忌扭捏作態和矯揉造作。做到這些就是基本禮貌了。
說話時的握手禮儀
我們都知道握手是用來表示友善的方法,其實握手能夠表達的情感要複雜微妙得多。先講一些握手的具體禮儀。
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緊握對方的手,時間一般以1~3秒為宜。當然,過緊地握手,或是隻用手指部分漫不經心地接觸對方的手都是不禮貌的。被介紹之後,最好不要立即主動伸手。年輕者、職務低者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年長者、職務高者的反應行事,即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者、職務低者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年輕女性或異國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時,年輕者對年長者、職務低者對職務高者都應稍稍欠身相握。有時為表示特別尊敬,可用雙手迎握。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隻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時應脫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時雙目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問好,與多人同時握手時應順序進行,切忌交叉握手。在任何情況下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舉動都是無禮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幹淨時,應謝絕握手,同時必須解釋並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異。初次見麵,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雙方是熟人,又是偶爾相見,可適當用力或延長相握時間;不管生熟與否,都不宜用力過大。握手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同外賓握手,應該照顧到對方的風俗習慣,同時又要熱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