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我們主要討論一下說話時的禮儀問題,在說話的時候注意必要的禮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麵這體現了一個人的知識和修養,另一方麵也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者的尊重程度。本章中有些內容比如首語、站姿這幾種形體姿態的運用問題我們前麵已經作了簡單的介紹,本章則主要從利益的角度再進行適當的介紹,以求使讀者認識到恰當的形體語言的重要性。
說話時的頭部禮儀
所謂首語就是通過頭部活動傳遞信息。它包括點頭、搖頭、側頭、昂頭、低頭等。這裏說的首語,僅僅是指頭部的整體活動傳達的信息,而不包括頭部的器官傳遞的信息。
點頭可以表明這樣一些意思:同意、致意、肯定、承認、讚同、感謝、應允、滿意,也可以表示理解、順從等情緒。搖頭表示這樣一些意思:不滿、懷疑、反對、否定、拒絕、不同意、不理解、無可奈何等。歪頭(側頭)也有多種含義:表示思考;表示天真,譬如小孩子在聽大人說話或者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喜歡歪著頭,並托著腮幫。昂頭可以用來表示充滿信心、勝利在握、目中無人、驕傲自滿等。頭一直向後仰,還表示陶醉。低頭表示的情緒有:順從、聽話、委屈,也可以表示另有想法等。
在首語的運用方麵我們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則:一是動作要明顯,尤其是它發揮替代功能的時候,如到底是點頭還是搖頭,要讓對方看清楚,正確領會。二是要注意配合其他交際語言的使用。如點頭的時候配合“嗯”,就不至於產生誤會。也可以配合其他體態語言使用。有很多成語就體現了這一特點,譬如“點頭哈腰”、“昂首闊步”等。三要注意一些文化差異。如前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表示同意就是將頭向前伸,土耳其人表示否定要把頭抬起來,特別是保加利亞和印度的某些民族,用點頭表示否定,用搖頭表示肯定,與我們的習慣恰好相反。這就要求我們在與這些有文化差異的民族交往之前,先弄清楚他們的習慣。
說話時的手勢禮儀
手勢語也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是傳情達意的有力手段之一。手勢語就是通過人的上肢特別是手來傳遞信息,是表現力極強的一種體態語,能彌補口頭語言和表情語表達的不足,手勢語的適當運用能幫助表達特殊的情感。手勢絕不能不分時間、地點、場合而濫用。手勢語要優美大方,使用手勢語的幅度、姿態、頻率要與口頭語言、表情語言和諧配合。如果下意識地濫用打手勢,會使對方曲解你的意思,甚至會被認為缺乏教養而引起反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手勢語言的運用範圍也是相當廣泛的,頻率也相當高。譬如:我們在街上“打的”時,手一招,司機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在開大會征求意見的時候,舉手就表示讚同或者是支持;當不能滿足對方要求的時候,搓手表示很為難;還有雙手交叉表示自信心和優越感;攤手表示坦誠或者無可奈何。
在歐洲,人們見麵時習慣用“擺擺手”來打招呼。其具體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動,隻是用手指上下擺動。如果歐洲人前後擺動整隻手,則表示“不”“不對”“不同意”或“沒有”。美國人打招呼時總是擺整隻手。而在世界許多地方,擺手表示讓人走開。在希臘和尼日利亞,在別人麵前擺動整隻手意味著極大的侮辱,距離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魯,前後擺動整隻手則表示“到這兒來”。
可見手勢語是不能濫用的,必須要在合適的語境恰當地運用。
說話時的手指語
手指語是手勢語的一種,是指通過手指的各種動作來傳遞信息。這種體態語言自古以來就被廣泛使用。在韓愈的一篇墓誌銘中有“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一句。其中“指天日”是強化表達“誓死”的不變心願。另外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手指語還有替代功能。此外,手指語還有一種社會、民族約定俗成的傳遞信息的功能,這給交際帶來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