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太祖回師探趙普 匡胤怒火斥大殿(3 / 3)

今年大旱,朝廷雖頒布了嚴禁強行收租的法令,但石守信倚仗他與皇上的特殊關係,我行我素,照舊派他的管家石雄,領著幾十名家丁,去各地收租,自然遭到了鄉民的抵觸。那石雄是石守信的親侄兒,一貫張揚跋扈,氣憤之下,拔刀殺了幾個佃戶,由此惹動眾怒,並為智海所利用,引發出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變。

第二天,數千名憤怒的鄉民,湧進石雄的住所,不問青紅皂白,逢人便打,將石雄和幾十名家丁活活打死。智海派去的許多僧人混在人群中,四處煽風點火,散布流言,說己巳年(開寶二年即公元969年)是災亂之年,隻有黑龍出世,才能消災祛邪,根除旱情,保得平安。到後來越傳越邪乎,說宋朝天子是赤龍轉世,崇德寺智海大師是黑龍轉世,天下大旱,正應著赤龍將亡,黑龍將興,智海大師才是澤被萬民的真命天子。

流言是大眾情緒的催化劑,在失去理智的鄉民麵前尤其如此。於是,無數狂熱的鄉民,從四麵八方湧向崇德寺,俯首叩拜,請求智海大師順從民意,出來拯救蒼生。

智海見火候已到,從鄉民中挑選了四萬人,發給武器、糧食和護身符,組成黑龍軍,自稱黑龍大將軍,正式樹起了反宋大旗。

消息傳到京城,趙匡胤並未在意,他認為隻不過是一群愚昧的鄉民、幾個臭和尚的胡鬧而已,便派人告知駐在汝州的高懷德,叫他帶領廂兵,去黑龍岡一帶,驅散起事的鄉民,將為首的和尚繩之以法。

趙匡胤此時所關注的,除了糧食還是糧食。安定民心需要糧食,三十萬禁軍需要軍糧,明年的春耕需要種糧。到現在他才深切地體會到,糧粟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由此也領會了趙普當初堅決反對北伐的良苦用心。

趙匡胤心事重重地換上龍袍皇冠,來到廣政殿。文武大臣已按品級肅立殿中。群臣行禮之後,趙匡胤簡單地介紹了目前的旱情,說:“天下大旱,百姓缺糧,朕為之寢食不安,不知諸位有何高見?”

殿中大臣麵麵相覷,無人說話。

見此情景,趙匡胤覺得一股無名火直往上竄,虎著臉道:“為何不說話?常言道,食君之祿,為君分憂。爾等身為朝廷重臣,怎不為朕排憂解難?”

話音剛落,集賢殿學士王延嗣出班奏道:“陛下,據臣所知,今年旱情,南方較輕,而蜀中仍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陛下可遣使入蜀,征集糧粟運至中原,以解燃眉之急。遼國、北漢今年亦無旱情,可令邊境百姓以民間貿易的方式,用布帛換取糧食和肉類。此外,中原之豪紳大戶、官宦人家,多囤積了大量糧食,或可強令交納一定數額,由朝廷統一調配。微臣駑鈍,所言未必妥當,請陛下聖裁。”

趙匡胤聽了頗覺有理,當即詔準,令群臣討論如何實施。商議的結果是:曹彬、呂餘慶速往蜀中征糧;開放西北邊境貿易;所有富商大賈、擁有千畝以上的地主、四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繳納糧粟一百石。

且說高懷德在趙匡胤收兵權時,外放為歸德節度使,後來又因妻子燕國公主病歿,於三年前調往汝州。汝州是個小地方,土地貧瘠,沒有什麼油水。高懷德頗感失意,終日借酒澆愁,精神萎靡,幾乎不去校場習武,武藝也荒疏了許多。

高懷德接到趙匡胤的敕令,匆匆忙忙集合汝州城中所有的廂兵,共約六千人,皆是禁軍中淘汰下來的老弱士兵,朝黑龍岡進發。由於朝廷實行挑選禁兵的製度已有多年,各州的廂兵均是如此。盡管手下是這樣一支部隊,高懷德覺得對付那些鬧事的鄉民,還是綽綽有餘的。

汝州離黑龍岡並不遠,僅有一天多的路程,中途要經過銀盆嶺,那裏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高懷德率軍來到這兒,見士兵們皆露出疲憊之色,隻好下令休息,在嶺下生火做飯。

士兵們剛剛散開,還未及坐下,突然聽到一陣雷鳴般的呼喊聲。緊接著,數萬名頭纏青巾的鄉民,手裏舉著刀槍、棍棒、鋤頭、扁擔等五花八門的武器,像潮水一樣從嶺上衝下來。在狂熱的鄉民麵前,那些驚慌失措的老弱廂兵,根本不堪一擊,死的死,傷的傷,很快就崩潰了。

高懷德拚著全身的力氣,殺了幾個圍上來的鄉民,騰身跳上坐騎,正要逃跑,忽見一個胖大和尚,將手中的禪杖奮力擲出,那馬的後腿應聲而斷,把高懷德甩在地上。十幾名鄉民一擁而上,用繩子捆住高懷德,押到那胖和尚麵前。

高懷德冷眼一瞧,認得是多年不見的空明,心中不由得一動。這時,空明也認出了高懷德,趕緊讓鄉民鬆綁,滿臉含笑說:“高將軍,真是有緣。灑家知道高將軍和那趙官兒一直不和,不如就此跟朝廷決絕,加入黑龍軍,將來殺到開封去,奪了趙官兒的龍位,豈不快哉!”

高懷德輕蔑地說:“我高家世代為朝廷大將,豈能與鼠輩為伍,辱沒家門?要殺便殺,何必多言!”

“哎,高將軍,你受了趙官兒二十年的窩囊氣,難道還嫌不夠?你高家乃世族大姓,卻落到今日這般田地,實在堪憐。那趙官兒心狠手辣,從不眷念舊情,說不定何時不如意,像殺了我王大哥一樣,砍了你的腦袋。你何苦替他賣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