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太祖回師探趙普 匡胤怒火斥大殿(2 / 3)

趙匡胤看他一臉疲憊,連說話都顯得十分吃力,連忙起身道:“愛卿好好休息。朕馬上吩咐太醫,來為你把脈開藥,朕先行回宮了!”

趙普咳嗽一聲,又叮囑道:“陛下,臣此番患病,恐怕一時難以痊愈。朝政大事,還望多與光義、呂餘慶、薛居正等人商量。王延嗣忠厚持重,亦可多加詢問。遇事當三思而行,萬萬不可衝動!”趙匡胤心中雖不以為然,但知道他也是出於一番忠心,便一一應承下來。

百年未遇的大旱依然在持續。開封、洛陽一帶連續兩百天沒下過一滴雨,黃河出現了斷流,汴河有些地方露出了河床,甚至連南方各州,也遭遇了罕見的旱情。趙匡胤本不信鬼神之事,但經不住大臣們的慫恿,在京城主持了祭神祈雨的儀式。不過,神靈似乎並不領情,連一滴雨也不願賜予如此敬他的蒼生。

秋收時節到了。除了水濱地區之外,農民的收成幾乎不及去年的兩成,洛陽一帶,則基本上顆粒無收。農民吃光了糧食,隻好挖野菜、剝樹皮、掘觀音土充饑。等到連這些都找不到時,為了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搶大戶、砸米店,聚眾滋事,落草為寇。

各地時有饑民鬧事,由饑饉引發的社會衝突越來越激烈。朝廷雖事先有所防範,也采取了一係列的賑災措施,但終歸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消緩災情。

出了洛陽城,往東走約四十裏,是一片長滿茅草灌木的山岡,當地人稱為黑龍岡。黑龍岡的旁邊,有一座雄偉的大刹,叫崇德寺。這崇德寺可不是那等隨便修建在荒山野嶺、村外路旁的小廟宇,而是曆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大道場。

相傳唐玄宗從西蜀回京,見江山、美人皆離已而去,便絕了那塵世之念,拿出一大筆金銀,在這裏修建了崇德寺,準備日後來此吃齋念佛,終其一生。隻不過佛緣未合,陰差陽錯,最終還是老死於長安。

盡管唐玄宗始終未踏進崇德寺半步,人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在這黑龍岡旁邊建寺,但由於此寺格外宏偉,且經營得法,香火日益旺盛,不僅方圓百裏的普通鄉民奉之如同神明,就連洛陽、開封城中的達官貴人,也常來此頂禮膜拜。因此,崇德寺每年收入的香火、功德錢十分可觀,再加上土地、當鋪、作坊等大量廟產,它的富裕,在天下寺廟中也是很少見的。

崇德寺的現任住持智海大師,本是個落魄的讀書人,因屢試不第,才出家為僧。此人頗具野心,而又聰明絕頂,擅長經營產業,尤善於收買人心。他人寺不到十年,便出任住持,接著又培植、招納了一批親信,充任寺內各級職事,將那寺中一千餘名僧眾,管理得服服帖帖。

曾跟隨王仁多年的空明和尚,便是智海手下的幹將之一。那年趙匡胤痛誅王仁,他一怒之下,率領三百多弟兄離開京城,投奔在智海門下,擔任寺中武僧的頭目,深得智海器重。

智海大師已五十三歲,若就此管理僧眾,坐禪誦經,倒也不失為一代高僧。可偏有個南方來的雲遊和尚,見了他的相貌,嘖嘖稱奇,說他是黑龍轉世,他的造化不在佛門,而在俗世,並預言他一旦時機到來,風雲際會,定能高飛九天。

智海久入佛門,但功名之心並未泯滅,對年輕時的科場失意不甘心。聽了雲遊和尚的話,不由有些神往。於是更加注意時局動態,刻意收買人心,購置刀劍兵器,加緊訓練武僧。特別是大旱以來,赤地千裏,民不聊生,他乘機施放米粥,免費治病贈藥,方圓百裏的鄉民感激不盡,視他為救苦救難的菩薩。

中秋已過,樹葉開始凋零,崇德寺大大小小的殿頂屋脊上,覆蓋了一層青黃色的落葉。在觀音殿後麵一間精致的禪房裏,智海披著袈裟,手撚佛珠,端坐在蒲團上,眼睛半啟半閉,保養得極好的臉,如同處女一般白皙。他並不是在誠心坐禪,而是在等待手下人的消息。他聽說定居洛陽的石守信派人來這一帶收租,與鄉民發生了衝突,趕緊叫人前往打聽。直覺告訴他,這件事大有文章可做。

過了不久,門開了,空明、空性、空見依次走進禪房。三人都是他的親信,也是他成就大事的主要幫手。

“情況如何?”智海問道,依然保持原來的姿勢。

年輕的空性急於表功,趨前一步說:“大師,正如你老人家所預料,衝突越來越激烈。今天上午,石守信的管家,在大各莊打死了三名佃戶。附近各莊的鄉民群情憤慨,大有鬧事的架勢。”

智海的眉毛猛地一跳,張開雙眼:“鄉民方麵有無行動?”

“暫時還沒有,主要是缺乏敢作敢為的領頭人。但眼下人心如幹柴,一點即著。”空性說。

智海又閉上了眼睛,似在思索。

空明雙目一瞪,大聲道:“大師,我看不如派些僧人,喬裝成鄉民,混在人群中,煽動鄉民的情緒,乘機動手,殺了石守信的手下,然後遍告四方,拉起幾萬人馬,占山為王。如此豈不快哉!”

智海沉默片刻,抬起頭望著眾人,陰鷙的目光閃了閃,嘿嘿笑道:“好,就按空明所言行事。我佛慈悲,普度眾生乃出家人的本分!”

那石守信自從被削奪兵權,掛了個天平節度使的閑職,心中鬱鬱不樂,幹脆離開京城,遷居洛陽。既然不用帶兵打仗,就將心思全用在聚斂財物上。遷來洛陽不到八年,他巧取豪奪,大肆兼並土地,洛陽附近百裏,幾乎有一半土地轉到了他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