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一直對新擴的禦林軍寄以厚望,特意親臨校場,檢閱這支由趙匡胤一手擴建、訓練的軍隊。
首先檢閱的是隊列行進,趙匡胤站在台前,揮旗指揮。四千餘名將士,分成五個方陣,在雄壯的戰鼓聲中,英姿勃勃地走過來。最先走來的是捧日班,捧日班方陣由赤色的班旗引導,赤旗後麵是班頭荊罕儒和兩名斜披綬帶的值勤官,八百多名軍士,肩扛一式的方天凰戟,邁著威武的步伐,走過閱兵台前。從台上看去,整個方陣隊列整齊,步伐一致,甚至連扛戟的角度和抬腿的高度也完全一樣。
接下來是由黑旗引導、肩扛長戈的天武班,黃旗引導、肩扛長矛的金槍班,白旗引導、肩扛樸刀的鐵騎班,綠旗引導、左手持盾、右手持短刀的控鶴班。
諸班方陣隊列嚴整,步調劃一。台上郭榮及群臣正在嘖嘖稱讚,趙匡胤令旗一揮,五個方陣迅速彙集成一個更大的方陣,軍士們邁著同樣矯健整齊的步伐,行進到閱兵台前,停了下來,刷地轉身,麵向閱兵台,舉起手中的兵器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四千多張曬得黑黝黝的年輕的臉龐,顯示出一種朝氣蓬勃的雄性力量;指向空中的兵器,在陽光下閃爍著鋼鐵的冷峻光芒;持續不斷的呼喊聲激越昂揚,猶如山呼海嘯,巨大的聲浪直衝雲霄,傳向四麵八方。
郭榮沒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新擴的禦林軍,竟能達到如此訓練有素的程度,興奮不已,滿臉笑容地站起來,頻頻向台下將士揮手致意。李重進、張永德身為大將,領兵多年,閱陣無數,卻從未見過這樣整齊雄壯的精銳之師,心裏也不禁暗自佩服趙匡胤的治軍能力。
隊列行進之後,郭榮又檢閱了部隊格鬥、陣法、兵器、騎術等方麵的演練。諸班軍士本來就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一個個武藝高強,身手不凡,平時嚴格的訓練早已讓他們憋足了勁,現在有機會在主將趙匡胤和皇上麵前顯示,自然盡力施展,使各種演練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郭榮對部隊的素質和紀律十分滿意,整個檢閱過程始終興致盎然,讚不絕口,直到夕陽西斜,才興猶未盡地離開校場。
李重進、張永德護送郭榮回到皇宮,郭榮留他倆在內殿用膳。兩人都是郭榮的親戚,關係素來密切,也未客氣推辭。用膳時,三人的話題,依然離不開趙匡胤主持的新擴禦林軍。
郭榮喝了一口雞湯,抬頭問張永德:“趙匡胤的禦林軍,現在可成了真正的虎賁之師。你手下的那批禁軍訓練得怎樣了?”
“稟奏陛下,微臣駑鈍,不如趙將軍精明能幹。眼下全城禁軍經過挑選,約有三萬餘眾,老弱者已全部裁汰,戰鬥力大為提高,隻是嚴格的訓練尚未全麵展開,自然無法與禦林軍相比。”張永德起身回答,臉上似乎有羞愧之色。
“愛卿不必慌張,快坐下!”郭榮向他擺擺手,“你不必自責。禁軍中武藝高超的軍士皆選人了禦林軍,禦林軍的軍餉是禁軍的一倍,而且他們人數較少,訓練較易,豈能同等要求?朕心中明白,你已經盡力了。”
李重進放下玉箸,慢條斯理地說:“久聞趙匡胤智勇雙全,是當世罕見的大將之才,今日觀兵,方知確非浪得虛名。四千禦林軍,士卒精悍,弓馬嫻熟,更兼上下一心,步調一致。以此攻戰,何人能敵?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如此精兵,足可與楚霸王之江東子弟、周亞夫之細柳鐵騎相媲美,實在是數百年來所未見,確是可喜可賀!”李重進說完,頓了頓,似乎要說什麼,猶豫了一下,又沉默下來。郭榮看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微微一笑道:“愛卿,有什麼話,不妨直說!”
李重進放下酒杯,麵色凝重地說:“然臣亦有憂慮焉。”
“愛卿有何憂慮?”郭榮有點驚訝地問。
聽到郭榮追問,李重進沉思了一會兒,回答道:“水能載舟,亦可覆舟。軍隊精良勇猛,將領出類拔萃,固然是君主之福,然一旦太甚,很容易形成威逼主上、尾大不掉的局麵。臣觀趙匡胤,乃非常之人,不可不防也。以臣愚見,不如恢複從前的製度,禦林軍不再獨立,依然隸屬永德的禁軍。這樣一來,就可以牽製他了。”
郭榮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改革後梁以來兵製舊弊,擴建禦林軍,是朕與趙匡胤共同商量擬定的,並非他的蓄意所為。兵不精良,將不傑出,如何克敵製勝?趙匡胤確是非常之人,卻也是忠誠之士。近十年來,他跟隨先皇和朕出生入死,屢建奇功,一片丹心可昭日月,朕視之如兄弟。古人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何況是趙匡胤這樣忠勇赤心之士?愛卿萬勿疑慮,擔此杞人之憂!”
“陛下所言極是。趙將軍數次救過先皇的命;而且高平之戰曾拚死護駕,扭轉敗局。他的一班兄弟韓令坤、慕容延釗等人,都是朝廷千將。李兄無須多慮,此話切不可與外人言及!”張永德懇切地說。李重進苦笑道:“但願是我杞人憂天。不過,臣還是建議陛下,暫且不要擴大禦林軍的規模,改革兵製亦以禁軍為主,如此則較穩妥也。”郭榮若有所思,卻也未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