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郭威再陷溫柔鄉 臣子狂妄犯龍顏(1 / 3)

深夜了,宴會也散了,郭威回到寢宮中。內侍關上門,紛紛退下。薄紗帳輕垂著,但郭威知道,裏麵躺著一個與符氏極其相似的女人,在等待著他的寵幸。

郭威並沒有掀開帳子,而是起身坐在檀木椅上。那個女人的風姿如同楊柳般,娉娉嫋嫋地走過來,盈盈跪倒在地:“奴婢見過陛下!”

“起來吧!”郭威一伸手,將那舞女拉了起來。那舞女順勢坐在他的大腿上。郭威一手摟著她的腰,一手撩開薄如蟬翼的白色絲袍,在她豐腴的大腿上輕輕滑動。那新浴後的身軀,細膩嬌軟,給他極好的手感。

“你叫什麼名字?多大了?”

“回陛下,奴婢名叫阿嬌,今年十九歲了。”那女子輕啟朱唇,笑盈盈答道。

一股幽蘭似的香氣,混雜著年輕女性肉體的芬芳,撲鼻而來,郭威的身體似乎有了某種反應。他將阿嬌從腿上放下,讓她麵對自己站著,右手伸到她的衣服裏,在她豐滿的胸前輕輕摩挲著,一路緩緩向下……阿嬌的身體開始發熱,並隨著他手指的動作不斷扭動著,呻吟著,但郭威卻無法達到極度的亢奮。

郭威抽出手來,一字一頓道:“把衣服一件一件脫掉!”

阿嬌猶豫了片刻,酡紅著臉,慢慢脫掉原本就可有可無的衣服,一絲不掛地站在郭威麵前,如同一顆剛剛剝去殼的鮮荔枝,潤澤誘人。

郭威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光滑的肉體,腦海裏浮現出當年在鄴州府邸符氏臥室的那一幕。慢慢地,幻覺中鮮花盛開,眼前阿嬌玲瓏曼妙的軀體,和符氏的身影重疊起來。霎時間,郭威感到一股暖流傳遍全身,所有的血液在那一刻都迅速凝聚,劇烈膨脹起來。他低吼一聲,撲了過去,把阿嬌壓倒在地毯上。

粗重的喘息聲伴隨著神秘的呻吟聲,郭威縱橫馳騁,奮力拚殺。在他看來,今晚的成功與否,其意義不亞於一場戰爭的勝敗,因為它證明了,自己並沒有衰老,而且他作為一個君主,不僅能夠征服他的女人,也能夠征服世間的一切。

在焦急與期待中,一個月過去了,但兗州依然未能攻克,慕容彥超仍在拚死固守,東征的凱歌沒有像預期那樣快奏響。其實,讓郭威最為憂慮的,還不是慕容彥超。兗州已成強弩之末,不足為患,倒是數十萬大軍屯在兗州,讓他時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尤其是樞密使王峻,自從周朝創立,居功自傲,越來越張揚跋扈,一旦他聯絡諸將,就像自己在鄴州、澶州之時那樣,因利乘便,倒戈相向,那局麵就不可收拾了。本就生性多疑的郭威,越想越不安,唯一的辦法,就是親自前去兗州督軍,指揮戰事。他不顧範質、李穀等人的勸諫,執意來到兗州,親督三軍攻城。

卻說慕容彥超逃回兗州後不久,郭威建立後周,他還曾派使者前來,向朝廷納貢稱臣,表示歸順之意。後來聽到後主劉讚暴死,不禁惶恐至極,緊接著郭威又收了他管轄下的兩座城邑,心中越發不安起來。正在這個時候,北漢、南唐又先後派使者來和兗州通好,約定共同抗周。想到與其一點點被削弱兵權,任人宰割,還不如反抗到底,於是,慕容彥超招募兵士,積聚糧草,還將泗水引入城中,公開與後周對抗。

侍衛步軍都指揮曹威,奉詔命去征討慕容彥超。他率軍抵達兗州後,首先擊敗了南唐的援軍,活捉唐將燕敬權,使兗州陷入孤立境地,隨後猛攻兗州城,但兗州城防守極為嚴密,曹威屢戰無功,隻好修築圍壘,等待援軍。

王峻解晉州之圍後,也奉詔來到兗州。周軍力量大增,將兗州城圍得水泄不通。雙方對峙了幾個月,城內糧食已盡,守軍也已疲憊不堪,慕容彥超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王峻想盡量減少士卒傷亡,遲遲不肯發動總攻。

周太祖郭威來到兗州,王峻、曹威等人率領一幹將領前來迎接。郭威了解戰況後,第二天,親自督領三軍攻城。周軍將士見天子親臨,自然士氣高漲。兗州城下旌旗飄揚,鼓聲震天,滿山遍野的周軍,抬著雲梯,如潮水般湧來,攻上城牆。守軍見了這等陣勢,驚惶失措,紛紛棄城而逃。

慕容彥超聽到周軍喊聲震天,心知大勢已去,仰天長嘯,悲憤良久,抱著嬌妻,縱身跳進衙署後的井中,頃刻雙雙溺斃。他的兒子慕容繼勳,率領殘餘的五百士卒向外突圍,也被亂箭射死。

兗州平定,郭威龍心大悅,令大軍班師回京,途中還特意去孔子的故鄉曲阜,親自拜祭孔聖人,以示對文化的尊重。

一行人來到孔廟,郭威方要跪拜,王峻勸阻道:“孔子乃是陪臣,不當受天子跪拜!”

郭威道:“孔子是百世帝王之師,寡人參拜有何不可?”說罷,恭恭敬敬跪在地上,虔誠地參拜一番。之後,又命令部下,把所有祭祀之器留在孔廟裏,以示對孔子的敬意。

為了表示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推崇,郭威的鑾駕在群臣的陪同和禦林軍的護衛下,又前往孔林拜謁孔子的陵墓。拜祭完畢,詔令孔子四十三世孫孔仁玉為曲阜令,顏淵的後裔顏涉為曲阜主簿,並且令二人即刻赴任。

轉眼到了秋天,陰雨連綿。從曲阜回來後,郭威身體一直都不好,這使得他心情抑鬱,難得高興。

這一天,雲開日出,天高氣爽,郭威心情也陡然好轉。郭威坐在幾案前,手持酒杯,邊飲邊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和舞姿。自從兗州平定以來,內外無事,朝政清閑,郭威啜了一口酒,微眯著雙眼,望著那些進退舒展、長袖飄飛的舞女,手指在幾案上和著節奏,輕輕地敲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