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趙雄口辯郭威 劉瓚怒火討反賊(2 / 3)

郭威首先在文武百官麵前,痛斥蘇逢吉、聶文進、郭允明等人迷惑君主,妄圖誅殺忠良,實為此次兵變的罪魁禍首;接著又立刻著手清除餘黨,派人追捕在逃的李業等人。

接下來一個最敏感、而且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擇定嗣君。後漢高祖劉(上日下高)共有三個兒子,承訓、承祐已逝,隻有三子承勳在,按理應該立他為帝。但劉承勳臥病多年,連行走都困難,如何能勝任一國之君?

因為郭威大權在握,不知道他心中做何打算,大臣們都不敢多言,唯恐引來殺身之禍。隻有王峻與郭威同領鄴州,又共同率兵打進京師,因而無所顧忌,道:“殿下多病,看來隻好迎立徐州節度使劉讚了。”郭威沉吟良久,未置可否,臉色陰沉。

太師馮道早已料到郭威有何意圖,見此情形道:“徐州節度使乃高祖親侄,又是養子,還有誰比他更合適立為嗣君的呢?”馮道在朝中一向德高望重,郭威雖然心中不悅,卻也無可奈何。

翰林學士範質立刻撰寫誥文,由馮道及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三人同赴徐州,迎接劉贇入朝。

正當後漢王朝為立嗣君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之時,遼主耶律兀欲,見中原多事,又起了南侵之意,發兵襲擊內丘,攻陷饒陽,屠殺當地居民。朝廷接到急報,太後令郭威速率大軍北征,政事則委托給竇貞固、王峻,軍事委托王殷,授翰林學士範質為樞密副使,參讚軍機要務。遼國的侵擾,無疑給了郭威一個絕好的機會。

郭威於十二月朔日,從京城出發,兩天後抵達滑州。大軍剛駐紮下來,便有使者從徐州來,說是奉新君劉贇詔令,前來慰勞諸將。郭威被馮道等人聯合排擠,離開京城本就勉強,現在看到劉讚還未登基,就派人前來慰問,實則是監軍,心中大為不滿。

軍中李筠、曹威等一班宿將,也是心懷不滿,紛紛議論道:“我等起兵,攻陷京城,致使漢主身亡,已犯了誅夷三族之罪。假如劉氏複立,我們哪還有生路?不如趁大軍在外,擁立郭大帥為君,殺回京師,尚可保全性命。”對於這些,郭威當然全部聽在耳裏,看在眼裏,心中暗自高興,表麵上卻不動聲色。送走劉贇的使者,他立即率軍前往澶州。

當晚,郭威派人將趙匡胤召到自己帳中。

“不知將軍召末將前來,所為何事?”參拜過後,趙匡胤問道。

郭威說:“匡胤,你一向很有頭腦。軍中的傳言,你必定有所耳聞吧?依你來看,我該如何做才好?”

趙匡胤心中一驚,表麵上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來,回答道:“如此大事,末將豈敢妄發言論?”

“帳中無外人,不妨直言。”

“劉贇未登基便遣使勞軍,顯然是想有所作為。一旦登基,內有馮道等人出謀劃策,外有其父劉崇擁兵河東,如果各鎮將軍見風使舵,倒戈相向的話,那時形勢對將軍極為不利。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依末將之見,不如……”

“匡胤,”郭威忽然打斷了他的話頭,“很多事全憑天意,非人力所及。今晚天氣不錯,不如我們去帳外走走。”

第二天開始,軍中各種各樣的傳言越來越多,越傳越玄乎。有的說,郭威熟睡之後,有一條五色小蛇從鼻孔中爬出,在顴鼻間遊弋;有的說,大軍離開京城之時,一道紫氣從東升的旭日邊飄來,縈繞著郭威的馬首,久久方才散去;還有人說,此次北征是朝廷的陰謀,目的是調開鄴軍主力,然後要將他們統統消滅掉,此去將士難得生還……

郭威對這些傳言,一概置若罔聞,既不製止,也不解釋。他明白,現在唯一要做的,隻是沉住氣,耐心地等待。

整個軍營之中,暗潮洶湧,一場風暴就要來臨了。

十二月二十日早晨,無數將士鼓噪著蜂擁而至,來到郭威住的澶州節度使衙署,呼喊著要求郭威當皇帝,混亂中有人將一麵黃旗披在郭威的身上。頓時,將士們齊呼“萬歲”,聲音如同山呼海嘯,震耳欲聾。

郭威知道,自己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了。當天,他率領大軍,掉頭南還,直取京師。

留在京城的王峻、王殷兩人,一接到澶州兵變的消息,知道郭威必定南還。兩人商量之後,派郭崇威率兵前往宋州,名義上是保護已經到達那裏的劉贇,實際上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郭威順理成章稱帝鋪好道路。

郭威率軍抵達京城之外,並不直接進城,而是命大軍原地駐紮。王峻等人隨即帶領一幫文武大臣,前來謁見。見到昔日的同僚,如今黑壓壓跪倒一片,郭威連忙下馬相見:“諸位同僚,何以行此大禮?”

“我等特來恭請郭將軍回京!”王峻道。

群臣一看王峻發話,也跟著勸郭威進京。

郭威正色道:“太後尚未下誥赦,郭某焉敢擅自胡為?”

王峻一聽,心裏暗叫一聲:“哎,我怎麼沒想到這出?”便帶領群臣回京,逼太後下誥文去了。

太後一介女流,又經曆了喪子之痛,知道郭威這一次回京城,後漢江山怕是保不住了。王峻等人又逼得緊,無奈隻得頒下誥文。誥文日:“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內外之任,剪除禍亂,弘濟艱難,功業昭著,人望冠冕。軍民愛戴,朝野推崇,宜總萬機,以允群議,可監國。中外庶事,並由監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