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襄陽城潛龍遭忌 峴首山巧闖山門(2 / 3)

“在下姓趙名匡胤,家父趙弘殷,不知王將軍是否聽說過,還望告知一二。”

那軍將一聽,不由得一愣,繼而朗聲大笑:“哈哈,原來是趙兄!請恕在下眼拙。快請坐,請坐!”接著又轉頭對店小二吩咐道,“來兩壺好酒,菜隻管撿好的上,今天我要與趙兄來個一醉方休!”

“王將軍……”趙匡胤大惑不解,正要開口詢問,卻被那個軍將打斷:“趙兄萬不可如此稱呼。在下王審琦,隻不過是王彥超將軍手下的一名校尉,離將軍還差得遠呢!早就耳聞趙兄大名,一直無緣拜會,今日一見,實在是夙願得償啊!”

“王兄過獎,”趙匡胤心中惦念父親,便問:“請問王兄,家父還在襄陽嗎?”

“趙兄恭喜了。令尊趙將軍因為作戰有功,被朝廷提升為鳳翔軍都指揮使,前幾日已往風翔赴任去了。趙兄要是早到幾日,便可遇到令尊。”

酒菜陸續端了上來,擺了滿滿一桌子。王審琦將酒杯斟滿,端起來道:“趙兄,在下曾居洛陽,對趙兄仰慕已久,今日在此相遇,也算是他鄉遇故人。來,幹了這杯酒!”說罷,一飲而盡。

“好,王兄果真是痛快人。在下承蒙王兄款待,實在是受之有愧。既然王兄如此說,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兩人一見投緣,便推杯送盞對飲起來。接連幾杯酒下肚,趙匡胤想到父親已經前往鳳翔,此番襄陽探父不遇,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辦,沉思間酒杯不覺停了下來。

酒酣耳熱之間,王審琦指著桌上一盤莖青根白的菜蔬道:“趙兄,嚐嚐此菜。此名藜蘆,又稱鹿蔥,莖似蔥白,根似馬腸,加些須油鹽在鍋中微炒,佐以香醋麻油,吃起來香脆可口。這可是襄陽的特產,其他地方,可是無法享受到這等口福的!”

趙匡胤用筷子夾起,嚐了一嚐,果然清脆爽口,別有一番滋味。兩人吃得開心,杯箸齊下,痛快至極!

王審琦邊吃邊問:“不知道趙兄以後有何打算?”

“在下原本是為了打聽父親的消息。而今打算去太原和新結拜的義兄,一起投郭威!”趙匡胤沉思一下回答道。

王審琦一聽,把筷子往桌上一放,勸道:“趙兄何必舍近求遠呢!目前北方形勢極為複雜,劉知遠稱帝,遼主耶律德光死後,永康王耶律兀突、趙延壽、杜重威都想做皇帝,前景實在難料。倒不如留在南方,投在王彥超帳下,以觀其變;況且你我二人意氣相投,正該彼此倚重照應,豈能剛相識便離別呢?”

趙匡胤見他說得頗有道理,便問:“不知王彥超何許人也?”

“王將軍是大名臨清人,為人溫和恭謹,禮賢下士,篤信佛教,曾在鳳翔重雲山出家為僧,人稱三寶將軍;且他與令尊有舊,自然會對趙兄多加關照,趙兄不必多慮,三日後我代為引見王將軍。”

王彥超的私宅在防禦史衙署後麵,遠離鬧市,十分清靜。當時正值春天,院子裏黃鶯婉轉,花草繁茂,陽光從雕花窗簾的斜格子裏射進來。

王彥超是個四十多歲的矮胖子,穿著隨意的家居衣服。因為平時從不焦躁惱怒,加上保養得法,所以麵容白淨光滑,竟如女子一般。單從外表上看,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二十年的、老謀深算的將軍,倒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得道高僧。他悠然踱進客廳,在太師椅上坐下。椅子扶手上的絲綢光滑而富有質感,宛如女子的肌膚一般,讓他感到一陣愜意。

王彥超忽然想起昨天王審琦對他說,趙弘殷的兒子趙匡胤要來拜見他,希望能在他帳下謀個軍職。陽光舒服地灑在他的身上,讓他有種說不出的愜意陶然,又帶著點舒服的困倦。

迷迷糊糊之中,他恍惚置身於漢水之濱的茫茫荒野。天地昏暗,雷雨大作。突然,從正北方向飛出一條赤龍,搖頭擺尾,直逼過來。那龍鱗、龍須、龍爪,猶如赤紅的火焰,尤其是那一對龍目,眈眈相視,好像要洞穿他的五髒六腑……他被赤龍逼得無路可走,不禁大叫一聲……

王彥超猛然驚醒過來,才知道是南柯一夢。摸一摸心口,還在突突地跳,內衣涼沁沁的,夢中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他是個極相信命數的人,驚魂甫定,便暗自揣摩起夢中所蘊涵的玄機,“我數虎,與龍相克不相生;我居於南,龍從北來,南北勢必衝突。我今年三十六歲,是為本命年,暉禪師說我今年當謹慎,方可保平安。如此看來,這赤龍乃是我本命年的克星。可是這赤龍究竟所兆何人呢?”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管家匆匆來報:“將軍,王審琦領了一個年輕人來求見。”他手一揮,示意讓他們進來。

“將軍,這位就是趙匡胤!”

王彥超張開雙目,眼光落到趙匡胤身上,心中猛然咯噔一下。隻見趙匡胤赤臉赤須,濃眉斜矗,不怒自威,雙目所觸,令人局促惶恐,如芒在背。王彥超立刻聯想起夢中的赤龍,“莫非赤龍便應在此人身上?適才所夢乃是佛祖對我的即時警示?看來此人萬萬不可留在身邊。”他心中雖然這樣想,臉上仍顯得十分熱情。招呼二人坐下後,喚下人沏茶,擺上點心,便開始寒暄起來。

“匡胤,洛陽家裏的人都還好吧?”

“托王將軍的福氣,家人都還安好。”

“此番來襄陽,讓王審琦陪你四處走走,遊覽遊覽名山古跡,多住些日子再走也不遲。”

“王將軍,”趙匡胤從椅子上站起身來,“不瞞您說,在下此次來襄陽,本為探望家父。現今家父調任鳳翔,在下意欲投在將軍麾下,效命奔走,衝鋒陷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殷殷此情,還望將軍鑒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