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一襲白衣,身材修長,手中拿一杆長槍,進退之間衣袂翻飛,體態婉轉,猶如玉樹臨風。一杆長槍使得出神入化,呼呼生風,直殺得遼兵鬼哭狼嚎,與那黑衣人的粗獷強悍,形成鮮明的對比。趙匡胤在一旁忍不住暗自喝彩。
忽然間,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不好,韃子的援兵來了!”再拖延下去,兩人絕非韃子兵的對手,趕快脫身要緊。趙匡胤見情勢危機,顧不得母親的叮囑,大吼一聲,衝了過去,迎著其中一個武士,兜頭就是一棍。那武士慌忙中舉刀去擋,可哪抗得住他的天生神力?隻聽得“咣”的一聲,刀掉在地上,而那木棍的威力仍然不減,正砸在那人的天靈蓋上。可憐那個武士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一命嗚呼!
趙匡胤得勢不饒人,右腳上前一步,將棍子掃向另一個武士,正中胸口。那武士踉蹌倒地,七孔流血而死。轉瞬之間就打死了兩個武士,這時黑衣人又奮力砍死一名武士。其餘武士一看架勢,再也不敢戀戰,一聲呼喊,拔腿向林外跑去。
趙匡胤環視一下橫七豎八的屍體,對黑衣人、白衣人急急喊道:“兩位英雄,韃子援兵已到,此地不可久留!不如先跟我去玉泉山,到那裏再細敘!”說完,嘬口長嘯一聲,赤褐馬飛奔而來。其餘二人也縱身躍上馬背。三匹馬向玉泉山疾馳而去。
玉泉山距樹林不過二十裏。三人驅馬狂奔,不足一頓飯的工夫就到了玉泉山下。半山腰有個白龍潭,方圓半畝,三麵古柏參天,潭水清澈,潭水一側是懸崖,一道清流直泄而下,注入潭中。
三人拴好馬,在潭邊坐下,各自互道原委。原來那黑衣人姓韓名令坤,是磁州武安人氏,出身將門,從小習武,威猛過人。遼兵侵占中原,占據京城開封,飛揚跋扈,魚肉百姓,他便發誓要效法荊軻,刺殺遼帝。於是邀集了一群俠義誌士,詳細策劃刺殺計劃,無奈行動失敗,遭到官兵的大規模搜捕。韓令坤等人在遼兵的不斷追殺下,來到洛陽郊外,同伴盡數被殺死,他孤身一人苦戰棗樹林。若非有人相救,恐怕早已暴屍荒野了。
那白衣人複姓慕容,名延釗,是山西太原人,父親慕容章是並州刺史。因為不願兒子長大後再過行伍生涯,立誌將他培養成一個知書識理的儒學之士。因此他自幼熟讀各種典籍,平日裏吟詩作賦,滿口子日詩雲。誰料十六七歲上,遇到一位雲遊道士,說他骨骼清奇,天生是練武的好資質,並願意收他為徒,傳授絕藝。當時戰亂迭起,父親也不再阻攔,於是邊習武邊讀書,十幾年下來,不僅練得一身好武藝,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互相道罷來曆,慕容延釗手撫著槍杆,哈哈一笑,說道:“在下前往洛陽探視嶽丈嶽母,豈料尚未進洛陽城,便遇上了兩位兄台,豈非有緣?諺日:有緣千裏來相會。此之謂乎?”趙匡胤、韓令坤一聽,想到三人本素不相識,今日卻在此時此地相遇相知,確實是機緣巧合,異口同聲說:“真是有緣,真是有緣!”
趙匡胤站起身,拱了拱手說:“兩位英雄,我們今日能相會於此,既是有緣,何不結為異姓兄弟,將來也好有個照應。不知兩位意下如何?”
“好極!好極!”韓令坤樂得一蹦而起,“俺這條命是你們撿回來的,救命之恩,俺韓令坤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兩位若不嫌棄俺粗魯,那可真是俺的造化了。”韓令坤是個極憨厚爽快的人,對趙匡胤兩人拔刀相助,心中早已是不甚感激欽佩了,何況趙匡胤天表神偉,有膽有識,慕容延釗瀟灑倜儻,能武能文,都是當世罕見的豪傑之士。能與這樣的人結為金蘭,自然是求之不得,一百個願意。
慕容延釗微微頷首道:“兩位所言正合吾意。《易》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又日:‘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們三人一見如故,肝膽相照,正該結為異姓兄弟,將來齊心協力,縱橫天下,亦不枉此一生!隻是在下不才,年齡虛長,恐怕辱沒了兩位青年英雄。”
“兩位千萬不要說什麼嫌棄、辱沒之類的客套話,這樣反見外了。我趙匡胤見識雖淺,卻也知道兩位都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大丈夫,今日有幸與兩位結交,實在是大慰平生。”
慕容延釗微微一笑,從行囊中取出一個酒葫蘆,對兩人說道:“今日山野之中,我三人姑且以此代杯,歃血為盟。”
於是三人各自割破食指,將鮮血滴於葫蘆中,三人的血在酒中融為一體。然後走到潭邊並排跪下,按年齡長幼排序,慕容延釗最長三十四歲,是大哥;韓令坤二十二歲,是二哥;趙匡胤二十一歲,自然是三弟。三人齊聲盟誓道:“蒼天在上,今日我三人在此結為異姓兄弟,從今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若有違背,天打雷劈,神人共殛!”誓畢,將血酒一飲而盡。三人不約而同放聲大笑!
剛剛惡鬥了一場,三人早已饑腸轆轆。韓令坤腳步虛浮,臉色發白,隻是死撐著。慕容延釗見狀,從隨身行囊裏掏出幾個紅薯,遞給韓令坤、趙匡胤,笑著說:“雖無酒肉,紅薯亦可充饑。君子不恥惡衣惡食,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也。”韓令坤、趙匡胤聽他滿口文謅謅的,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