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男孩的生日就要到了,事態越來越嚴重,看來父親再遙控不行了。這一天父親急匆匆回到家中,和母親一起密謀對策。父母態度非常一致,一定要想方設法阻止他們,堅決不能讓他們生日見麵,實在不行就在那兩天全家外出旅遊也要阻止他們,再不行就找到男孩子家裏,讓他們好好管管男孩子。
一方堅決要去,一方堅決阻止,正在雙方將要劍拔弩張的時候,徐然的姑姑來了,一家人都到奶奶家裏聚會,暫時衝淡了緊張氣氛。沒想到的是,剛剛吃完午飯徐然就偷偷溜回自己家裏,趕緊給男孩通了電話。當遵照父母命令充當“暗探”的弟弟把這一情報密報父母之後,父母仿佛感到戰爭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慌了手腳……
心理透析:孩子遇到了成長的困惑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徐然父母想到了心理谘詢。
在上麵的故事中雖然看不到硝煙,卻分明看到親子之情變成了親子之戰,一方是弱小的孤身奮戰的孩子,一方是強大的並肩作戰的父母。麵對這樣強弱懸殊的親子戰爭,心理谘詢師怎忍心再做父母的“同謀”?況且在雙方戰爭中女孩何錯之有?如果心理谘詢師再與父母同謀,豈不是成了十足的“幫凶”?
所以,我不得不明確表態:作為心理谘詢師,我不能為他們拆散孩子出謀劃策,但能幫助他們讓孩子自己慢慢走過這段感情。
徐然隻是遇到了成長中的問題,自己也很困惑,也很需要幫助,應該是親子合作同舟共濟。可是,在他們家裏親子關係卻變成了敵對關係,已經很是迷茫無助的孩子,還要麵對父母這樣強大的敵人。這勢必讓徐然和男孩走得更近。這就是“棒打鴛鴦不散”的道理。也許,沒有外力的幹涉,他們的關係會多一份常態,或者隨著成長會慢慢分手,但是,有了外力強行幹涉,就會促使他們共同對敵,越走越近,棒打不散了。再有,在這樣的問題上也是“壓迫深反抗重”,父母的圍追堵截打壓,監控女孩,詆毀男孩,阻撓他們的聯係,這一切勢必讓徐然為了反抗父母也要堅持鬥爭。欣慰在她心裏,如果投降了,認輸了,自我感覺該是多麼失敗?又有何麵目麵對男孩?於是,便會寧死不屈!這不是文學誇張,在類似的故事裏,有的女孩幹脆住到了男孩家裏,有的女孩和男孩一起私奔,甚至有的女孩走上了不歸路!
溝通至此,徐然父母的心被觸動了。母親說:是啊,孩子每天臉上沒有一點陽光,我知道她心裏不好受。那天又看到孩子在日記裏說,現在我和父母為敵了,隻能從男孩和他的家長那裏得到一點關心,我非常難受,我心在流淚……看孩子這樣讓我心裏也很難受。隨著母親的淚水,父親的眼圈也紅了。
親子戰爭中冰封已久的親情開始解凍了,在徐然父母心中親情開始回暖。他們擦去淚水:您說怎麼辦,我們聽您的,隻要孩子改了。
心靈跨越:父母先要改變自己
觀念的慣性是非常強烈的。到了此刻,徐然父母還是首先想到孩子的改變。我不得不就此做了較多溝通,說明不是先要改變孩子,而是先要改變家長自己。直到徐然父母接受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才一起共謀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是改變父母態度。孩子們的初戀之情,於情於理於法何罪之有?何必明察暗訪,內查外調,明處打擊,暗中監控?這樣的親子戰爭中,撒謊也許是孩子的一個無奈的鬥爭策略。盡管謊言被父母識破,父母又有什麼勝利可言?所以,父母必須要徹底改變態度,看到少男少女的初戀之情,是成長過程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純真美好的情感曆程。這種感情是無可非議的,是不能褻瀆和玷汙的。這種觀念的轉變絕非權宜之計,而是對孩子應有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二是改變父母行為。有了態度的改變,就會有行為方式的改變。第一,母親趕緊上班,不再監控孩子,還給孩子自由。第二,對女兒想為男孩過生日的事情,由她自己決定,決不再強行幹涉,更不能變相阻止。第三,不再詆毀那個男孩,更不能與男孩及其家長直接對陣。第四,決不再偷看黑車的日記。
三是改善親子關係。家長態度的改變,就會傳遞給孩子積極的信息,家長行為的改變,更會觸動孩子的心靈,從而改變孩子對父母的態度。這樣,才能徹底改善親子關係,從敵對關係回歸到親情關係上來。
四是改變問題狀態。有了親子關係的回歸,才可能有真正的親子溝通,才可能有積極的親子互動,孩子才有可能接受來自家長的積極的影響。無數的案例證明,大凡能夠接受到成人積極影響的,男女孩都能較為妥當地把握交往關係,走過這段情感曆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