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猜得一點兒也不錯,前邊的那黑壓壓的一大片人群正是頡利潰逃大軍的後部,隻不過絕大多數都是原先居住在定襄城內的平民百姓,隻有屈指可數的突厥兵士押著他們拖家帶口地向北行進。按照常理,大凡軍隊在潰敗而逃的時候都會在後邊安排一定數量的兵馬用以阻擊追趕的敵人,從而能夠使主力部隊得以有充足的時間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但頡利卻大違常理,將這些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放在了最後麵。其實他這樣做也是別有用意,一方麵他可以利用這些行動遲緩的百姓阻止李唐部隊的推進。另一方麵,如果李唐大軍不顧正邪之分,對這些平民百姓大作殺戮,那麼他便會以此為口實大肆渲染,使李唐在這場戰爭之中處於輿論的劣勢。但是,由於李世民及李靖早已製定出正確的對敵策略,所以頡利的這條毒計也就絲毫沒有用處了。
黃明和蘇定方等人率眾大聲呐喊著衝了出來,那些正一邊驅趕著百姓趕路還一邊咒罵不止的兵士頓時嚇得膽戰心驚,再也顧不得那些百姓,都發足向北狂奔起來,而且一邊狂奔,一邊扯開嗓子大叫道:“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唐朝的軍隊打過來了!”
那些被眾多突厥軍隊強行逼迫趕往磧口的平民百姓早已經顛沛流離,叫苦不迭,根本不想再往前走。如今雖然見大唐軍隊衝殺過來,卻一個個並無多少恐懼,而是都駐足停下來,畢竟大唐軍隊的來到趕走了那些如凶神惡煞一般,總是拿著鋼刀威逼他們的突厥兵士。
黃明和蘇定方等人追至那群百姓身邊並未作更多的停留,而是照直追那些逃兵去了。經過定襄一戰,頡利手下的兵馬早已是都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一聽到有人大叫說唐兵殺到了,立即便心驚膽寒,競相奔逃起來,頡利及其手下諸將拚命彈壓卻也無濟於事。黃明和蘇定方二人便率領著那三百名精銳旗兵在頡利的數萬兵馬中來回地往來衝殺,弄得那些突厥兵士以為自己已經身處唐軍的包圍之中,四處都是唐軍的蹤影,從而再無鬥誌,隻是一個勁兒地四散奔逃著以求得性命。突厥的數萬兵馬一下子便都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有的兵士被蘇定方和黃明二人及所率精騎砍殺而亡,而有的兵士則為自己的人馬踐踏而死。這樣的混亂局麵一直持續了將近兩個時辰,李靖也率領著萬餘兵馬以急行軍趕了上來,迅速地加入了戰團。絕望的頡利眼見大勢已去,隻好率領將近萬餘名殘兵敗將殺出一條血路,倉皇而逃。經此一役,李靖共斬敵萬餘,俘虜男女十萬餘口,牲畜數十萬頭,軍威大振。而率領那萬餘殘兵敗將的頡利本想北逃搶先占據磧口老巢,而後再向北發展,以求重新積蓄力量,誰知磧口卻早被棋高一招的李勣率領大部隊搶先占領,頡利頓時處於南有李靖,北有李勣的夾擊之中。無奈之下頡利隻得掉轉馬頭,準備西逃吐穀渾,寄人籬下,謀求發展。然而途中眾叛親離,連他最寵信的無耳的執失思力也趁機裹挾著他的金銀財物和幾名美麗的姬妾棄他而去。孤單絕望的頡利終被大同道副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獻於李世民麵前。李世民大喜,所有有功之臣一律嘉獎,尤其重賞了李靖、李勣、黃明和蘇定方等人。
此次出征,前後不足半年,便徹底平定了東突厥。隨後,唐太宗李世民將西起陰山,北至大漠的廣闊地帶納入大唐版圖之中,並遷徙部分突厥人入內地定居,一為促進彼此交往,同時也分化了其力量,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李靖打敗東突厥並俘虜頡利的消息傳入長安的時候,長安人舉市歡慶,互相慶祝可以從此免受突厥人的襲擾之苦,並且能夠安然地躬耕於田野、閑遊於集市之上。太上皇李淵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更是高興萬分,因為他當年起兵及建國之時曾迫於形勢稱臣於突厥,他常引此為奇恥大辱卻又無法得報,而今太宗李世民終於剿滅突厥,替他完成了這個願望,他這個太上皇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回了。此時他想,也許,如果皇位是李建成繼承,說不定在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看到北虜臣服的盛世了,所以他竟也對李世民最終為皇帝而暗自慶幸起來。老爺子一高興,便親自召集唐太宗李世民,十幾個最親近的大臣及一些王爺、嬪妃和公主,舉行了一些熱鬧非凡極其盛大的慶祝宴會。宴會之上,李淵父子二人開懷暢飲,共慶勝利,李淵還請李世民將已被監於長安的頡利帶到宴會上來為大家跳舞助興。看著昔日驕縱而不可一世的頡利在自己的麵前唯唯諾諾、馴良順從的樣子,再加上他那極其滑稽可笑的舞蹈,李淵越發的高興,竟然多喝了幾杯,搶過樂工的琵琶竟自忘情地叮叮咚咚地彈了起來。而太宗李世民也高興地離開座位,隨著琵琶的節奏,翩翩起舞。
隨後幾年的時間內,唐太宗李世民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繼續養蓄力量,將周圍強大的而且會影響大唐邊境安危的異族一一平定,使其並入大唐的版圖。這一方麵能夠使邊境之民再免遭戰亂擄掠之苦,可以安於生產;另一方麵則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同化及大一統的強大國家的形成,同時也有利於唐朝同其他外域國家的交往。在這幾年裏,他統率自己的強大軍隊,運籌帷幄,再加上將士們的奮勇拚殺,先後平定了吐穀渾、高昌、焉耆、龜茲等部族。
吐穀渾是西方的一個古老民族,在李唐初建時還曾與李唐交好,雙方於邊境之上設置互市,互相繁榮。但當頡利戰敗被俘,東突厥勢力日衰之後,吐穀渾卻日漸強大起來,屢次入侵時為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破壞唐朝與西域的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後來其可汗伏允竟然大膽將唐朝鴻臚丞趙德楷拘禁起來。唐太宗多次遣使宣諭歸還趙德楷,伏允卻置若罔聞。李世民大怒,下令發兵征討伏允。
剛剛率軍打敗頡利不久的李靖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自請為帥,太宗便任命其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李道宗、侯君集諸路兵馬西出陽關剿滅伏允。隨後,李道宗率軍先於庫山挫敗吐穀渾的精銳騎兵,嚇得伏允可汗倉皇逃往西北。為了阻擋唐軍兵馬而使自己順利西逃,伏允竟然不顧牧民放牧之需,下令沿途焚燒茂密的野草。
這樣一來,唐軍內部便起了紛爭,一些部將認為沿途沒有野草作為飼料,戰馬容易因饑生疲,所以雖然現在士氣旺盛,但也不宜乘勝追擊,不如就地紮營,待草返青,馬有可食之物的時候再進軍剿殺伏允。對於這種意見,侯君集堅決反對,認為如果等待荒草返青實在太過浪費財物,而且軍資亦難供應周全,伏允也會借這段時間養精蓄銳,重新獲得與唐朝大軍對抗的力量;而現在的吐穀渾軍隊則勢如鳥獸潰散,士無軍心,可以一擊而潰,所以力主乘勝追擊,發揮騎兵推進迅速的優勢,一舉摧毀伏允的主力。這個建議為統帥李靖所采納,隨後,他分兵為南、北兩路,分進合擊,北路由他自己指揮,而南路則由侯君集指揮。
侯君集指揮著南路兵馬雖然沒有碰上大股敵軍的反抗,但他們所穿行的地方卻是沙漠之中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不要說馬沒有什麼吃的,就連人都是饑飽參半,有時甚至要食冰啖雪,最後終於追上了伏允的潰逃部隊,破其主力,俘其名王。
而北路李靖所指揮的大軍則一路勢如破竹三次打敗敵軍的大部隊,一敗其於曼頭山,二敗其於牛心堆,三敗其於赤水源。這三場戰爭中尤其以赤水源之戰最為慘烈,唐軍為此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赤水源一戰,李靖的部下薛萬場的大軍被吐穀渾兵馬包圍起來,其兄薛與徹率兵前來解圍,卻也照樣為敵所圍,兄弟二人率兵浴血奮戰,受傷下馬之後又以步戰,所率的兵馬也死傷過半。幸虧契苾族的首領契苾何力及時率兵支援,這才殺起一條血路得以突圍而出,隨後又反過來衝殺吐穀渾大軍,敵人驚懼而去。李大亮也率兵在蜀渾山大敗吐穀渾,生擒其名王二十入。
李靖各部相繼取得勝果之後又合兵一處,一起追趕向西北逃逸的伏允,最後於沙磧追及伏允,破其牙帳,斬敵數千,繳獲敵方牲畜二十餘萬。而伏允也因眾叛親離為自己的手下所殺,其部眾擁立他的兒子慕容順為可汗,斬殺天柱王降唐。李世民為了保持吐穀渾的安定,仍讓其族人居於故地,立慕容順為王,又派李大亮率領幾千精兵,支援慕容順,幫助他抵禦日漸勢大的吐蕃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