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殿飛蝗蟲成禍患 唐玄宗微服訪民情(2 / 3)

“孟大人,幾日前皇上曾清查各地庫存糧食的數量,不知孟大人所呈報的京城存糧的數量是多少?”

“五百萬石,不知魏大人打聽這個數字有何用處?”不知為什麼,孟令升顯得極為緊張不安,說話也顯得底氣不足。

“沒什麼,想必孟大人也知道現在河南及山東諸地都不幸遇上數年未遇的蝗災,糧食匱乏,京中存糧還算豐足,皇上想從京中存糧中抽調出二百萬石支持河南及山東災區,不知孟大人認為如何?”魏征語出驚人,連座上的李世民都頗為納罕,不知他是何用意,但轉而一想,卻又看出了一絲端倪,便冷冷地看著孟令升。

“這個……”孟令升好像被魏征的問題給問住了,竟然一時語塞,躊躇了半天,他才一邊擦拭著額上細細密密的汗珠,一邊期期艾艾地說道,“這個……這個恐怕有些困難。”

“有什麼困難啊?現在整個長安城內不足四十萬人,即使是抽走二百萬石糧食,京中仍有三百萬石的餘糧,每人均分近十石糧食,怎麼會有困難呢?”還沒等魏征再問,陳叔達早已氣勢洶洶地向孟令升發難了。

“這個,這個……”

陳叔達這一逼問,孟令升額頭的冷汗越發涔涔地滲出,說話也更加地支支吾吾起來。

“依我看啊,這麼好辦的事情都說有困難,那麼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京中庫存的糧食根本就沒有你說的那麼多!”陳叔達眼光凶巴巴地望著孟令升,好像要立即跳過去與孟令升角力一般。

更讓人奇怪的是,陳叔達話音一落,孟令升的臉色便霎時變得慘白,身體也輕輕地顫抖起來,仿佛被陳叔達一語擊中了要害似的。

一直在旁邊一語不發的魏征看著顯得極為脆弱無力且又極為可憐的孟令升,一點兒也不感到奇怪,好像這一切都盡在他的預想之中似的。他輕輕問孟令升道:“孟大人,京城的存糧是不是真的沒有那麼多啊?”

“是,是,是!”孟令升一邊擦著滿臉流淌的冷汗,一邊顫顫地說道。

“狗奴才,你好大的膽子!”龍椅之上的李世民一聽孟令升吐露真情,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大聲地嗬斥著,嚇得孟令升雙膝一軟,“撲通”一下跪倒在地上,渾身抖如篩糠,不停地磕頭求饒。其餘文武百官一見李世民的怒火如此之盛,個個也都屏氣噤聲,不敢再說話。

“孟令升,朕問你,現在京中庫存糧食到底還有多少?”李世民身體前傾,手扶著龍書案,冷冷地問道。

“啟稟皇上,京中存糧到現在為止不足……不足二百萬石。”孟令升幾乎已經將整個身體匍匐在地上了。

“什麼?二百萬石?你不是口口聲聲說有五百萬石嗎?剩下的那三百萬石都讓你給私吞了嗎?”李世民的問話如連珠炮一般接連射向孟令升。

“皇上開恩,皇上開恩,微臣哪裏敢侵吞京中存糧,實際上那五百萬石的存量全是微臣捏造的。”

“捏造?好一個捏造,你一張嘴就憑空多出來三百多萬石的糧食,如果朕以此為憑據來製訂軍國大計,你可知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嗎?孟令升,你可知罪嗎?”

“微臣欺君枉上,罪該萬死,請皇上責罰!”孟令升自忖以己之罪必死無疑,反倒有些輕鬆起來。

“好,你既有自知之明,那麼朕便成全了你。來人啊,將孟令升斬首示眾!”

殿中侍衛答應著走上前來,架起孟令升就要往外走,而孟令升卻連掙紮都不掙紮一下,任憑幾名侍衛將自己拖往就死之地。而其餘文武百官知道欺君之罪的重大,隻怕惹火上身,所以一個個都隻語不發,並不為孟令升求情。

“皇上,刀下留人!”

聲雖不大,但在整個朝堂上卻如驟起風暴一般,讓人震驚不已。是誰這麼大膽?敢在這個時候捋虎須?包括李世民在內,眾人都在尋找著這個說話的人。最後,眾人都將目光停留在魏征身上。說話的人正是魏征。

“魏征,難道你要為孟令升開脫嗎?”

“皇上,微臣覺得孟大人罪不至死,還請皇上手下留情。”

“孟令升欺君枉上,罪誅不赦,朕沒有株連其九族已算是對他網開一麵了。你不要再說了,否則朕連你也一並論罪!”李世民怒氣未消,猛地一揮手,示意那幾名侍衛趕緊將孟令升斬首。

“皇上!”魏征並未罷休,而是“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言辭切切地說道,“皇上,今日之事全由微臣一人引起,如若不是微臣,皇上也就不會知道孟大人有欺君之嫌了。”

“魏征,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朕還要對欺君枉上之人縱容放任嗎?”李世民眉毛一揚,目光直視著魏征。

“皇上,請恕微臣直言之過。自國朝建立以來,實績卓著,確實比以前強上百倍,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浮誇之風日漸風行,各級官吏都虛誇其政績以邀寵於上,而太上皇並未覺察到這個問題。現在陛下初登大位,有整除積弊陳俗之雄心,這是好事,但此事卻絕非短時間所能奏效。如今不但京師之內浮誇之風日甚,其餘各州府也都崇尚浮誇,更無一人以此為忤。皇上今天想處死孟大人以振國朝之聲威,但是不是太委屈了孟大人?如果凡有浮誇欺君之行便行處死,那麼國朝之內的各級官員恐怕有一半以上都要死於非命,那麼國朝之吏治又讓誰來處理呢?微臣以為現在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將有違欺君之罪的大臣悉數處斬,而是要厲行一種務實之風,主張以實事為要務,切忌浮誇虛飾,這樣才會有利於國朝的長治久安,才會有利於國情的上通下達。如果陛下今天一怒而斬了孟大人,那麼凡違紀者都會人人自危,又怎麼會將實情和盤托出呢?微臣懇請陛下三思而行,不要因一時之怒而誤了國事。何況孟大人自上任京兆尹以來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厲行廉潔之政,政績斐然,深得京城之民的愛戴,如今陛下一怒而殺之,黎民百姓又會怎麼想呢?”

魏征的話句句在理,說得全麵周到,李世民聽後也躊躇起來,不知是斬還是留。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見李世民有些猶豫,也都上前為孟令升求情。李世民見狀隻得示意那幾名侍衛把孟令升架回來,讓其跪於階下。李世民看了看低頭不語的孟令升,開口問道:“孟令升,朕要將你處死,你為何不開口喊冤?”

“皇上,微臣罪犯欺君,無可辯駁,自忖必死,並不想為自己求屈喊冤。”孟令升聲音低沉,卻全無一絲驚慌。

“你既知欺君枉上為死罪,卻為何還要明知故犯,難道你真的不怕死嗎?”

“陛下,微臣家有老小數人,都仰仗微臣一人之力生活,微臣就是不惜一己之命也要念及家人的性命啊,又怎麼會輕易言死呢?微臣之所以鬥膽觸犯欺君之罪,實在是迫不得已啊!”孟令升的聲音突顯出一種無奈的淒涼來。

“你是京官,有誰能逼迫得了你?”李世民對孟令升的話非常吃驚。

“啟稟陛下,微臣之所以鬥膽虛報庫存糧食的數量,實在是迫於曆代京官所遺留下來的積弊。微臣上任京城剛剛二年,然而微臣之先任每次上奏皇上之時的糧食存量都是數百萬石,而太上皇也並不對他們加以深究。如果微臣據實以報,皇上必會認為微臣別有他情而對微臣怪以罪責,微臣迫於無奈,隻能將錯就錯了,微臣自知罪孽深重,請皇上責罰!”

孟令升言辭切切,頗為中肯,而且也使李世民的心中逐漸明朗起來:國朝雖然剛剛建立不足十年,但好大喜功之風卻已日漸盛行,各級官吏都爭相虛誇自己的政績以邀功於上,看來要重振廉潔務實之吏治絕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想到這裏,又念及孟令升上任之後的累累政績,李世民也不覺心生仁念,對孟令升說道:“孟令升,雖然你的前任都虛誇政績而邀功於上,但你要知道為官一任的職責,而不應該重蹈舊轍,仍舊為浮誇奢靡之風推波助瀾。如果各級官吏都似你這般仿效猶恐不及,那麼國朝吏治到何時才能徹底清除積弊,我們又到何時才能睥睨異族豪強,行大國之聲威?”

李世民這一番話雖不再有訓斥,但卻頗多責難,而且義正詞嚴,句句在理,說得孟令升羞慚不已,深深埋首於地上,一句話也不說,卻聽李世民又繼續說道:“孟令升,朕念你自上任京城以來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為京城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又有諸位愛卿為你開脫,朕也以慈悲為本,將你削職為民,留待後用,你可還有話說?”

“罪臣多謝皇上不殺之恩,惟望皇上能夠下大力氣決心廉潔吏治,使其歸於務實求真,不要再使吏政之風陷於浮誇吹捧之泥潭。”

李世民信心百倍地點點頭,孟令升這才又磕頭謝恩,站起身來,步履略微有些踉蹌地向外走去。那麼,魏征又是如何對長安城庫存餘糧的數目如此的一清二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