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派出宋宜山密訪北京(1 / 2)

在1956年,北京對台灣發起了一陣陣和平攻勢。蔣介石終於在1957年初作出表態了。

那時海峽兩岸對立,香港成了“中轉站”。毛澤東的和平攻勢通過香港傳往台灣,蔣介石的反應,也通過香港傳過來。

那信息是從蔣介石會晤許孝炎時透露出來的。許孝炎來自香港,他是被國民黨派往香港負責文宣工作,並主持《香港時報》的。《香港時報》是國民黨在香港的機關報。

蔣介石對許孝炎說了一番頗為重要的話:“基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原則,針對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決定派人到北京一行,實際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實意圖。至於人選,不擬自台灣派出,而在海外選擇。”

遵照蔣介石的意思,許孝炎提出了在海外的三個人,供蔣介石選用:曾任立法院院長的童冠賢、曾任立法院秘書長的陳克文、擔任台灣“立法委員”的宋宜山。

蔣介石以為三人均可,請許孝炎征求他們本人的意見,然後從三人中擇一前往北京。

許孝炎回到香港,經征求意見,童冠賢搖頭,陳克文和宋宜山點頭。

經過比較,蔣介石最後選中了宋宜山。蔣介石為什麼選中宋宜山呢?這有兩方麵的原因:第一,宋宜山長期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擔任過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人事處處長這一機要職務,蔣介石信得過;第二,宋宜山的胞弟乃宋希濂,國民黨中將,正關押於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宋宜山以探親名義前往北京,“名正言順”,不大會受人注意。

宋希濂,湖南湘鄉人氏。1924年,宋希濂進入黃埔軍校一期,成為蔣介石的學生。1933年,他擔任國民黨三十六師師長,參加過對紅軍的“圍剿”;1937年任西安警備司令;此後,曆任第七十一軍軍長、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新疆警備司令、華中“剿匪”司令。

1949年初,西南吃緊,蔣介石調宋希濂出任川湘鄂綏靖專署主任,兼十四兵團司令。

蔣介石兵敗如山倒。1949年11月,宋希濂手下尚有數萬兵馬,在荒亂中節節敗退。宋希濂本人於11月19日被俘於大渡河北岸一座小廟之中。

宋希濂被俘後的一幕,頗為有趣。一位首長模樣的解放軍來看他。他稱之“軍長”,對方搖頭;呼之“師長”,也搖頭。原來,那人叫陰法唐,是一個團長,令宋希濂大吃一驚!因為在他的心中,解放軍的追兵起碼是幾個軍。當時的情景如下:

陰團長見宋希濂這般誤會疑慮,連忙搖頭笑著說:“我不是軍長,也不是師長。我是五十二師一五五團的團長。沿大渡河在後麵追擊的先頭部隊隻有我這一個團,確切地說,隻有八百人的兵力,僅相當於一個加強營。”

宋希濂一聽說在後麵追擊他的隻是一個團,而且隻有八百人的兵力,便長歎了一聲,懊悔地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語:“我總以為在後麵追擊我的有幾個軍,有情報說是九個軍。早知如此,就是有三個團、五個團,我也有力量……”

這回輪到宋希濂大叫“虧得冤枉”了。

從此,宋希濂成了階下囚,他先是被關在重慶的白公館,跟當年的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等關在一起。王陵基笑稱在白公館過著“四望”生活:“夜裏望天亮,早上望吃飯,中午望晚飯,晚上望睡覺。”宋希濂那時成天和他的黃埔軍校一期同學鍾彬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