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的《平明日報》采訪部主任李炳泉,也是中共黨員。他與傅作義的“剿總”總部聯絡處處長李騰九有著親戚關係,他同樣受中共委派,與傅作義聯絡……
毛澤東接連下了這三步棋。在1948年12月22日,完成種種部署之後,中共部隊打響了平津戰役的槍聲,一舉殲滅新保安傅作義三十五軍軍部。24日,攻克了張家口,殲滅傅作義部隊五萬四千多人。
這樣,北平、天津、張家口這三角地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吃”掉了一角。
緊接著,駐守天津的國民黨陳長捷部隊陷入了重圍。這下子,使蔣介石為之震驚。1949年1月3日,蔣介石致電傅作義,加以勉勵:“就華北言,匪眾雖多,其裝備補給則不如我,其素質訓練,又遠不如我。”
蔣介石還說:“抱定有匪無我,有我無匪之決心,激勵所部,鼓起滅此朝食之勇氣,造成高度堅強力量,發揚我革命軍人冒險犯難,以一敵十之精神,搶占機先,穩紮猛打,奮鬥到底,堅持最後五分鍾,為戡亂高潮創造輝煌戰史之一頁,深信克敵製勝,完成戡亂建國之功,端在此戰也。”
大勢已去,蔣介石的這番空話,無濟於事。
毛澤東決定先取天津。
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乃傅作義在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時的同學。陳長捷在天津修築了堅固的城防工事,揚言起碼可以守上半年,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城防工程圖紙,卻被中共地下黨員描了一份,送到了林彪手中,又由林彪派人送交毛澤東。
中共派人與陳長捷商談投降之事,被陳長捷所拒絕。1月14日,毛澤東下令對天津發動總攻。經過二十九小時的激戰,天津於15日落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手中。十三萬蔣軍被殲,陳長捷被活捉。同日,毛澤東任命黃敬(即俞啟威)為天津市市長。
天津失落,北平震驚。鑒於傅作義有受降的意向,北平的幕後活動大大加快了步伐。
傅作義派出了他的副手、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作為全權代表。據崔月犁回憶,她在北平華北學院院長王捷三家中,初晤鄧寶珊。鄧寶珊一見麵,就對崔月犁說:“我是了解共產黨政策的,我有個孩子在延安學習過,我見過毛主席,陝北電台的廣播我經常聽。”
鄧寶珊作為傅作義的代表,秘密出城與林彪進行談判。林彪則派出參謀處處長蘇靜作為聯絡代表,隨鄧寶珊秘密進入北平城。傅作義的長女傅冬菊,在這關鍵的時刻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終於,在1月22日下午6時,中外記者蜂擁於北平中山公園水榭,捕捉重大新聞:傅作義的代表閣又文在那裏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傅作義總司令文告,公布中共和他和平解決北平之雙方協議。
文告稱,為迅速縮短戰爭,獲致人民公意的和平,保全工商業基礎與文物古跡,使國家元氣不再受損傷,一舉促成全國徹底和平的早日實現,將雙方協議,除有關軍事細節從略外,公布如下……
於是,秘密的談判,也就公之於眾。從這天開始傅作義把二十萬軍隊撤離北平市區,前往城外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入北平城。這樣,這座古都在一片和平的氣氛中,轉入中共手中。
毛澤東對北平的和平解決方式,作出高度評價。他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
這種方法是在敵軍主力被消滅以後必然地要出現的,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於我軍於人民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傷亡和破壞。因此,各野戰軍領導同誌都應注意和學會這樣一種鬥爭方武。這是一種鬥爭方式,是一種不流血的鬥爭方式,並不是不用鬥爭可以解決問題的。
從此,平津戰役畫上句號。在這一戰役中蔣介石部隊被殲滅和改編的達五十二萬人,隻有駐守塘沽的五萬人得以從海上逃跑。
國共主力進行決戰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曆時一百四十二天,蔣介石部隊被殲的總數為一百五十四萬多人。
對於蔣介石這一慘敗,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寫給杜魯門總統的信中,倒是說得頗為客觀;
國軍在具有決定性的1948年內,沒有一次戰役的失敗是由於缺乏武器或彈藥。
事實上,我們的觀察人員於戰爭初期在重慶所觀察的腐敗現象,已經使國民黨的抵抗受到致命的削弱。它的領袖們對於他們所遭遇的危機已經證明是無力應付的。它的部隊已經喪失鬥誌,它的政府已經失去人民的支持。
§§第十章 風卷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