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向來與蔣介石齟齬頗多:
他先是在1927年8月聯合何應欽逼蔣介石下野;
1929年3月,爆發蔣桂戰爭,李宗仁兵敗,出走香港;
1929年11月,他又聯合張發奎反蔣,又敗;
1930年,他與閻錫山、馮玉祥一起反蔣,再敗;
過一年-1931年5月,他和陳濟棠聯名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
1936年,他再度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兵變……
在抗戰中,李宗仁因指揮台兒莊戰役,給了日軍沉重打擊,名聲大振。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委任李宗仁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
李宗仁此人錯綜複雜,既反蔣、抗日,也反共。他在1927年4月,支持過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支持蔣介石發動反共內戰。
李宗仁一向“凡事不為天下先”。蔣介石萬萬沒有想到李宗仁會跑出來競選副總統。
就連李宗仁手下的大將白崇禧都感到驚訝。
幕後的底細,若幹年後由李宗仁的政治秘書程思遠道出:“後來我才知道李宗仁所以要競選副總統,完全是出自司徒雷登的策動。”
原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曾在1947年夏去北平。9月8日,他在向美國國務院提出的一份特別報告中,寫道:“在一般學生心目中,象征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已日趨式微,甚至目之為過去人物者。”
司徒雷登又指出,“李宗仁將軍之資望日高”。
這表明,美國已把希望寄托在李宗仁身上。
有了美國的支持,李宗仁也就“當仁不讓”了!他出馬競選副總統,自然使蔣介石心中不快,他曾說這“好比一把刀指著胸膛那樣難過”。
除了李宗仁、孫科之外,還有程潛、於右任以及莫德惠(社會賢達)、徐傅霖(民社黨)等作為副總統的候選人。當然,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李宗仁和孫科。
副總統的競選,近乎白熱化,那角逐的激烈程度絕不亞於一場精彩的球賽。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的結果是:李宗仁得七百五十四票,孫科得五百五十九票,程潛得五百二十二票,於右任不足五百票,莫德惠、徐溥霖各得二百餘票。
李宗仁得票數雖然居於榜首,但不足當選票數,即未超過全額半數——一千五百二十三票。
24日重選,李宗仁得一千一百六十三票,孫科得九百四十五票,程潛得六百一十六票。李宗仁仍未過半數。
這時,蔣介石對李宗仁施加壓力。會場上散發種種傳單,對李宗仁進行激烈攻擊,說他的台兒莊的勝利是假的,說他的競選口號跟共產黨的口號差不多……
25日,各報爆出大字標題新聞:李宗仁退出競選!
李宗仁以退為進,這一著棋是高明的。因為他一旦真的退出競選,蔣介石的臉上也不好看了。
於是,蔣介石隻得出麵,表示在選舉中“不袒護、不支持任何一方”。李宗仁又重新參加競選。
28日,進行第三次選舉。李宗仁得一千一百五十六票,孫科得一千零四十票,程潛得五百十五票。李宗仁仍未過半數。
不得已,隻好在29日進行第四次選舉——這一次是“決選”,以誰多誰當選,不一定要過半數。李宗仁最後以一千四百三十八票,險勝孫科。
就在南京忙於競選的那些日子裏,4月22日,延安重新回到中共手中。不過,毛澤東沒有重返延安,卻東渡黃河,由山西進入河北阜平縣境內。
蔣介石和李宗仁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毛澤東當即作出反應。以中共中央名義發表的《紀念“五一”節口號》,共二十三條,其中的第二條是:“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是中國人民死敵蔣介石走向滅亡的日子,蔣介石做偽總統,就是他快要上斷頭台的預兆。打到南京去,活捉偽總統蔣介石!”
蔣介石呢?他則在5月10日的日記中這麼頗為微妙地寫道:“深夜靜慮,此時隻有前進,方是生路。凡事不能必其成功,亦不能過慮其必敗。”
一個“敗”字,已在這位新總統的腦海中不停地盤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