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步上中華民國總統寶座(1 / 2)

就在蔣介石連吃敗仗、目怵心驚之際,民怨高漲,他在國民黨內的威信也隨之不斷下降,美國政府對他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蔣介石麵對危局,下了一步挽回之棋,曰“實行民主政治”。那便是召開被稱為“民主之基”、“憲政之階”的國民大會,實行憲法,選舉總統。

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向來受到人們的非議。蔣介石在1946年11月15日召開國民大會。這次國民大會實際上是由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受到中共的激烈反對。中共拒絕參加,並稱之為“偽國大”。中國民主同盟等也拒絕參加。這次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同憲法》。

眼下,蔣介石要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總統、副總統,以表明這是“中華民周實行民主憲政的開始”。

蔣介石這人,骨子裏嗜權如命,表麵上卻是謙謙君子。早在1946年11月,國民大會召開之時,蔣介石便曾發表這樣的演說:“我個人本來沒有政治欲望和興趣,而且我今年已經六十歲,更不能像過去二十年一樣擔負繁重的重任,所以必須將國家的責任交托於全國的同胞。”

這一回,蔣介石又顯得很謙虛,他表示在“國家未能統一”之前,“決不競選總統”而隻“願擔任政府中除正剮總統外之任何職責”。

蔣介石在1948年4月4日國民黨臨時中央全會上,提出了總統候選人的五項條件:一、了解憲法,認識憲政,確保憲政製度,二、富有民主精神及民主思想,三、忠於戡亂建同之基本政策,四、深熟我國曆史、文化及民族傳統,五、對當前之周際情勢與當代文化有深切認識。

蔣介石還說:“吾人可提一具有此種條件之黨外人十出任總統候選人。”

蔣介石仿佛在給人們出啞謎,人們紛紛猜測究竟誰是蔣介石心目中的未來總統。按照蔣介石開列的這些條件,很多人推測是胡適。胡適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便頗享盛名;抗戰期間,出任駐美大使;後又任北京大學校長,並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憲法》。

他和美國有著良好的關係,義是文人的象征。

蔣介石常常叫人捉摸不透。他“決不競選總統”,人們竟難以知悉他是甭本意如此:真的吧,可能如此,推出胡適當象征性的元首,如同當年以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一樣;假的吧,也可能如此,仿照古賢,總是要先來一番遜辭再三。

蔣介石再三堅辭總統候選人,倒是張群明白他的心意;《中華民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作了一些限製,必須進行修改。

於是,在4月5日下午的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上,通過了南陳布雷起草的一項決議案:“總裁力辭出任總統候選人,但經常會研究結果,認為國家當前的局勢,正迫切需要總裁的繼續領導,所以仍請總裁出任總統,以慰人民喁喁之望。常會並建議在本屆國民大會中,通過憲法增加‘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在戡亂時期,得為緊急處分。”

這新增的“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予了總統以“緊急處分”的特殊權力,蔣介石滿意了。於是,蔣介石也就不再“堅辭”了。

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了“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介石也就在總統候選人討論會上發表演講。蔣介石追述了自己的奮鬥史,從最初追隨孫中山,到領導北伐,再到進行“剿共”,直至領導抗戰。最後,蔣介石說了這麼一番話:“我是國民黨黨員,以身許同,不計生死。我要完成總理遺誌,對國民革命負責到底。我不做總統,誰做總統!”

蔣介石既然說“我不做總統,誰做總統”,當然就一錘定音。他成了總統候選人。

不過,光足他一人成為總統候選人,也就談不上競選,缺少民主的味道。於是,由居正參加陪選。居正那時擔任立法院院長。

翌日,國民大會進行選舉。蔣介石得兩千四百三十票,居正得二百六十九票,蔣介石的得票數差不多是居正的十倍。這樣,蔣介石也就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從此集總統、總裁於一身。

總統的選舉頗為順利,而副總統的選舉卻風波迭起。

副總統的候選人,蔣介石原本內定孫科。孫科為孫中山嗣子,擔任過立法院院長、行政院長、國民政府副主席。孫中山乃國民黨的締造者,孫科作為孫中山之子在國民黨內頗享聲譽,而且與蔣介石關係不錯。由孫科出任副總統,也表明蔣介石對孫中山的忠誠之意。

事出意外,忽地殺出一匹“黑馬”,角逐副總統,打亂了蔣介石的陣腳。此人便是李宗仁。李宗仁與孫科同齡,小蔣介石四歲,乃桂係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