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出席開羅“三巨頭”會議(2 / 2)

開羅會議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前夕召開的。進入1944年,世界形勢大變:

美國部隊在日本控製下的塞班島、菲律賓等登陸,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連連敗北。日本東條英機內閣不得不因戰爭失利而下台,繼任的小磯內閣也處於四麵楚歌之中。

英、美部隊於這年6月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

8月25日,法國首都巴黎光複。

蘇軍則重創德軍,把他們趕出了國土,並長驅直入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9月蘇軍攻入德國。

在中國,日軍卻為了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在河南、湖南、廣西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即豫湘桂戰役爆發——這隻是日軍的垂死掙紮。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已是指日可待了。

不過,蔣介石跟史迪威的矛盾,卻日益白熱化。史迪威認為蔣介石這“花生”以及那“一籃子花生”都不行、太無能,中國軍隊必須由他全權指揮。蔣介石豈能容忍這美國佬如此放肆?!一個參謀長,怎麼可以不把統帥放在眼裏?!史迪威甚至在回國述職時對羅斯福總統說:“不管這‘花生’是否同意,假如不在中國的最高指揮權上做點文章,我們就白費勁了。”羅斯福總統對史迪威持支持態度,這使蔣介石極為不快。

其實,不光是史迪威如此,就連1944年6月來華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華來士也向羅斯福報告:“蔣充其量隻是一個短期可以依靠的人物。人們不相信他具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智慧或政治力量。”

羅斯福再度重申了他在開羅會議時對蔣介石說過的態度,希望國共合作。羅斯福托華來士向蔣介石轉告:國共兩黨黨員終究都是中國人,是朋友。朋友之間總有可以商量的餘地。如果雙方不能夠一致,可以找一個朋友來調解。他可以“充當那個朋友”。

羅斯福的話,使蔣介石不悅。

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7月6日、9月18日,兩度給蔣介石發電報,告知他要把史迪威晉升為上將,而且“使他在你的直接指揮下統率所有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

9月19日,在接到羅斯福的第二次電報時,史迪威在給他夫人的信中得意洋洋地寫道:“我用漁叉,對準小人物,猛地刺去,刺了個透心涼!”

蔣介石則在當天的日記中咬牙切齒地寫道:“實為餘平生最大之恥辱也。”

就在蔣介石和史迪威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總統的特使帕特裏克·赫爾利少將來到中國。

赫爾利支持蔣介石,促使羅斯福轉變了態度。1944年10月5日,羅斯福總統終於下達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

這下子,史迪威氣壞了。他罵羅斯福是“橡皮腿”——立場不穩。可是,已無濟於事,“花生”畢竟戰勝了他。

這下子,蔣介石興高采烈了。他稱這是羅斯福總統送給他的“雙十節”賀禮——自從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10月10日便被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蔣介石在1944年“雙十節”發表演說,強調了抗戰即將勝利,暗示要著手反共。

毛澤東當即予以反駁。翌日,新華社發表評論《評蔣介石在雙十節的演說》,乃是出自毛澤東的手筆。毛澤東猛烈地抨擊了蔣介石:

蔣介石的演說在積極方麵空洞無物,他沒有替中國人民所熱望的改善抗日陣線找出任何答案。在消極方麵,這篇演說卻充滿了危險性。蔣介石的態度越變越反常了,他堅決地反對人民改革政治的要求,強烈地仇視中國共產黨,暗示了他所準備的反共內戰的借口。但是,蔣介石的這一切企圖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他不願意改變他自己的做法的話,他將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