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拉”毛澤東,毛澤東“以拉對拉”,也“拉”蔣介石一把。國共關係也就在這你“拉”我“拉”之中,得以緩和。
不過,這時的國共關係,不冷也不熱,不好也不壞。
就在這時節,兩樁在淩晨發生的突然事件,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一是1941年6月22日淩晨4時,一百九十個師、三千七百多輛坦克、四千九百多架飛機、一百九十多艘艦艇,趁著人們正在酣睡的時刻,突然朝蘇聯撲來。一個半小時之後,即清晨5時半,德國駐蘇聯大使這才在莫斯科向蘇聯政府遞交了宣戰書……
二是1941年12月7日淩晨,大批日本飛機突然飛臨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海空軍基地珍珠港,擊毀擊傷美機二百六十多架、美艦十八艘。翌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同日,英國對日本宣戰。
這兩樁發生在淩晨的“不宣而戰”的事件,導致德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英國、蘇聯的公開對抗。既然中國是日本的敵國,中國也就成了美、英、蘇的盟友。
12月8日淩晨,正在重慶郊區黃山鄉別墅的蔣介石接到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的電話,獲知日軍偷襲珍珠港,急急忙忙趕往重慶。上午8時,蔣介石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委特別會議。蔣介石說:“我國對日宣戰,已無問題,手續亦甚容易……”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自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麵爆發以來,已有四年半時間,日軍已經吞噬了中國的大部分國土,蔣介石政府尚未對日正式宣戰呢!直至此時,才發表正式文告,對日、德兩國宣戰,即《對日宣戰之文告》、《對德宣戰之文告》。
不過,蔣介石倒頗有頭腦,建議中、美、英、蘇四國在亞洲建立某種軍事同盟會議。當天下午,蔣介石召見美、英、蘇駐華大使高思、卡爾、潘友新,把宣戰書和建議書交給了他們。
美國總統羅斯福熱烈支持蔣介石的建議。美國正在與日本交戰,很希望能把日本的主要兵力拖在中國。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認為蔣介石的建議不錯。隻是斯大林稱正忙於對德作戰,尚顧不上東線的日本一一其實,那是因為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4月簽訂了《中立條約》,日本答應不進犯西伯利亞一線。
既然是蔣介石建議,蔣介石也就充當東道主。12月23日,東亞聯合軍事會議在重慶召開。美國派出勃裏特少將、馬格魯德少將,英國派出韋維爾元帥、鄧尼思少將,中國派出何應欽、商震,會議由蔣介石主持。
這是蔣介石第一回主持重要的國際性會議,也是中國第一次以大國形象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德、日、意三國,日“法西斯軸心國”。既然德、日、意三國結盟,那麼反對他們的國家勢必也要結盟。
由美、英、蘇、中四國領銜,1942年元旦,二十六個國家代表齊聚美國華盛頓,簽訂反對法西斯軸心國的《聯合國家宣言》,結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於是,這二十六個國家日“盟國”,又稱“反軸心國”。後來又有十九個國家加入這一統一戰線。
在簽署宣言時,四個領銜國放在最前麵。美國總統羅斯福所擬的草稿上,最初的四國順序是美、中、蘇、英,中國名列第二,後來才改成美、英、蘇、中。雖說這麼一來,中國名列第四,但不管怎麼排,蔣介石政府畢竟進入了“四強”之列,蔣介石也就進入了同盟國“四巨頭”之列,與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並列齊名了。蔣介石在國際上的聲望,猛然升高了。
1942年1月3日,是蔣介石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盟國第一最高區域統帥部成立。這一統帥部之下設中國戰區,羅斯福提議蔣介石出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