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即使國共關係近於冰點的時候,蔣介石和毛澤東都還保持著克製:蔣介石沒有借皖南事變繼續大打,毛澤東沒有借皖南事變大鬧。
國共雙方都麵臨著一個共同的外敵——日本。蔣介石要顧忌各方的批評,毛澤東要考慮大敵當前。國共大打,“漁翁”日本得利。這樣,國共雙方都下不了大分裂的決心。
毛澤東的反擊,隻是在政治上,在輿論上,大造聲勢,如毛澤東所言,“政治上取攻勢,軍事上暫時仍取守勢”。
蔣介石呢?也隻局限於新四軍,隻局限於說新四軍“違抗軍令”,這把火沒有燒到八路軍,沒有燒到整個中共。
毛澤東在1月25日致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的電報中,便作出這樣“有節”的策略規定:“蔣現尚未提及八路與中共,故我們亦不提及整個國民黨及中央軍,八路及中共人員亦不公開出麵,看蔣怎樣來,我們便怎樣去,在這點上我們仍是防禦的。”
1月28日,毛澤東在黨內指示文件中,又提醒給蔣介石留點“麵子”。毛澤東寫道:“唯在蔣沒有宣布全部破裂時(宣布八路及中共叛變),我們暫時不公開提出反蔣口號,而以當局二字或其他暗指方法代蔣介石的名字……”
正是由於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在互相指責中保持了克製,使國共關係瀕於大破裂的局麵,終於得以挽回。
最使蔣介石尷尬的是,就在他的“一·一七命令”發布之後,日軍居然便在24日把蔣介石的湯恩伯部隊十五萬人包圍於平漢鐵路以東!這表明,蔣介石一旦與毛澤東大決裂,日本便會大舉進攻!
日本陸相東條英機在30日發表講話,聲稱:“蔣政權內部打架,固然不能抗戰,但日本決不能依賴國共糾紛,而是要依賴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中國事件。”
日本的態度,也使蔣介石不能不考慮和中共重新和好。
不過,國共關係從冰點漸漸升溫,要有一個過程。最初,雙方都別別扭扭,冷冷淡淡,圓睜怒眼,板著麵孔。
周恩來在這陰晦寒冷的時刻,機警地指出:蔣介石一下子下不了台,正在尋找台階……
毛澤東也很清楚時局的轉變。他在2月14日致周恩來的電報中,作出判斷:“蔣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受內外責難之甚,我亦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獲得如此廣大的群眾(國內外)。”“目前形勢是有了變化的,1月17日以前,他是進攻的,我是防禦的;17日以後反過來了,他已處於防禦地位,我之最大勝利在此。”“反共不會變,高潮可能下降,剿共可能停止。”“目前國共是僵局(如陳布雷所說),但時間不會久,敵大舉進攻之日,即僵局變化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