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分別確立了蔣介石、毛澤東為領袖(2 / 2)

中國自有共產黨以來,沒有一時一刻不在錯誤路線當中。

十五年、十六年(引者注:此處指民國紀元,亦即1926、1927年。下同,不另注)有陳獨秀機會主義的錯誤;十六年、十七年又有瞿秋白盲動主義的錯誤;十八年六次大會(引者注:指中共“六大”)又發生了農民問題及職工運動的錯誤;至於所謂立三路線的破產,鄧中夏退卻路線的荒謬,都是你們自己所宣告的。以此推論,你們便再若幹年,也無非是一個錯誤的環境,這種鐵的事實是在雄辯著共產主義不能施行於中國,即共產黨不能存在於中國。

無論你是什麼策略,什麼路線,左的,右的,折中的,總之是此路不通,遲早要壽終正寢……

蔣介石說這番話時,中共確實正處於領袖危機之中——由於中共那時沒有一個能夠穩穩地掌舵的領袖,使中共連連失誤。

然而,在蔣介石說那番話的一年多之後——1935年1月,中共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脫穎而出,成為中共舵手。

在遵義會議上,張聞天(即洛甫)成為中共中央總負責,而毛澤東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掌軍權,成為中共實際上的領袖。

毛澤東也走過了曲折的時浮時沉的政治道路:

他上了井岡山之後,與朱德會師,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為軍長,他為黨代表。這樣,他的最初的稱呼曰“毛黨代表”。

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成立,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這樣,人稱“毛委員”。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出任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從此,對毛澤東的習慣稱呼便叫“毛主席”。

不過,在中共黨內,毛澤東曆受打擊,時而被“開除出政治局”,時而被撤銷中央農民委員會書記、黨代表、前委書記職務。他又幾番病重,以致一度誤傳他病死,共產國際還為他發了訃告!

毛澤東在中共黨內遭到批判,被戴上“三頂帽子”:一曰“槍杆子主義”,二曰“一貫機會主義”,三曰“狹隘經驗論”。

那時,中共受共產國際領導,毛澤東未曾在蘇聯受訓,得不到共產國際信任,遭到以王明、博古為首的從蘇聯歸來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排斥。然而,毛澤東畢竟在錯綜複雜的黨內鬥爭中,顯示了他的睿智和才華。特別是處在當時殘酷的戰爭環境中,誰能領導部隊打勝仗,誰就會在黨內、軍隊中享有威信。

如果說蔣介石還算在日本振武學校念過一點軍事的話,毛澤東則連這麼點“資本”都沒有。詩人氣質的他,原本書生一個,寫文章是他的看家本事,打仗則純屬外行。奇怪的是,此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居然從中諳熟韜略。雖說也曾打過幾回敗仗,但他十有七八能克敵製勝。就連蔣介石坐鎮指揮,也多次敗在這位“筆杆子”手下……如此這般,當中共中央總負責博古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連連指揮失誤,幾乎斷送了紅軍之際,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呼聲甚高,也就順理成章地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袖地位。

從此,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與以蔣介石為領袖的中國國民黨相對抗;實際上,也就開始了以毛澤東和蔣介石為棋手(亦即“旗手”)的兩黨對抗的棋賽……

雖說在此之前,蔣介石跟毛澤東有過幾番較量。那時,蔣介石似乎對井岡山上的朱毛紅軍不屑一顧,稱之“朱毛股匪”,先是幾番“會剿”,接著又幾次“圍剿”——不過,那隻是大搏鬥之前的“熱身賽”。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終於從覆滅的邊緣得以挽回,沒有成為“石達開第二”而葬身大渡河畔。紅軍挺進陝北,在保安站穩了腳跟,再不是“朱毛股匪”。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之後的紅軍,在陝北迅速擴大,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於是,在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開始了第一次真正的較量……

§§第二章 幕後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