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蔣汪對抗、寧粵衝突之際,1931年9月18日晚10時,沈陽北大營響起了炒豆般的槍聲。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下令發動突然襲擊,炮轟沈陽城。蔣介石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遇有日軍尋釁,務須慎重避免衝突”、“絕對不準抵抗”。
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導致一百三十萬平方公裏、三千萬人民的東三省,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落入日軍之手!
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激起全國上下的憤慨之情。汪精衛借此機會,猛烈抨擊蔣介石,堅持要蔣介石下野。
國民黨的四分五裂,此時達到了高潮:
國民黨的“一全”大會,在孫中山主持下召開;
國民黨的“二全”大會,在汪精衛主持下召開;
國民黨的“三全”大會,在蔣介石主持下召開;
眼下,竟然有三個“四全”大會,分別在南京、廣州和上海舉行!
在南京,蔣介石主持了“四全”大會;
在廣州,孫科主持了“四全”大會——理應由汪精衛、胡漢民主持,會議開了一半,胡漢民回粵主持;
在上海,汪精衛主持召開了一個“四全”大會。
國民黨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
日軍侵略,民怨沸騰,而國民黨的“三巨頭”又如此分庭抗禮!無可奈何,蔣介石不得不於1931年12月15日發表《蔣主席辭職電》,宣布下野——這是蔣介石平生第二回下野!
口中嘟囔著“娘希匹”,蔣介石回奉化溪口老家去了。
總算蔣、汪、胡三派合一,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於193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召開。蔣介石“下野”於奉化,汪精衛稱病在上海,胡漢民也說自己“血壓高”,留在廣州。“三巨頭”都沒有在四屆一中全會上露麵,會議由於右任主持。會議作出了折中的方案,即由蔣、汪、胡三人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常委,輪流擔任主席;此外,改組國民政府,推舉空頭元老林森為主席,由孫科任行政院長。
沒有“三巨頭”出席的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畢竟缺乏權威性。
就在四屆一中全會結束半個多月,一場重要的幕後交易在杭州進行: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從老家奉化來到杭州,住人澄廬。他寫了一封密信,托陳銘樞、顧孟餘赴滬,麵交汪精衛。一直“稱病”的汪精衛見信,立即精神抖擻,百病皆無,趕往杭州。於足,這兩個多年來互為政敵的巨頭,在澄廬通宵密談,“相見甚歡”。這次密談,變“蔣汪對抗”為“蔣汪聯盟”。
消息不脛而走,胡漢民氣歪了鼻子——因為汪、胡有密約在先,兩人聯合反蔣,誰也不與蔣單獨密談。如今,汪背棄了胡,胡也就決心獨力與蔣、汪對抗。
蔣汪攜手,返回南京。1932年1月28日,汪精衛接替孫科,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主持政府工作;3月6日,蔣介石複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參謀部參謀長,掌握軍權。從此,人們對蔣介石改稱“蔣委員長”。
由此,形成了維持多年的“蔣汪體製”,形成了“汪主政、蔣主軍、蔣汪聯合主黨”的格局。胡漢民則在兩廣主持國民黨西南執行部,跟蔣汪保持半獨立的狀態,但畢竟在中央失去了地盤。在蔣、汪之間,蔣掌兵權,實力勝於汪……
在中共黨內,鬥爭也頗激烈:
連任五屆總書記的陳獨秀,因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於1927年7月12日下台;
取而代之的瞿秋白,又閃犯了“左”傾盲動錯誤而下台;
接替瞿秋白的李立三,犯了“左”傾冒險錯誤而遭批判;
1931年1月7日,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由於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他的得意門生王明掌握中共中央領導權,又開始實行“左”傾機會主義……
這一右三“左”,折騰著中共走馬燈似的改換領袖,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到博古……
1933年2月28日,蔣介石發表了《告共黨書》,以譏誚的口吻,論及了中共的黨內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