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重視借助各方麵的力量,讓別人幫你渡過難關(1 / 1)

“卦名及卦辭簡釋”

蹇卦下艮上坎,艮為山,坎為水,山阻水險,水流不暢,故為”蹇”。蹇即行走艱難,蹇原意是跛腳,引中為前進不便,困難的意思;蹇卦講的是在困境中不要消極等待,要抓住時機有所作為。

《周易》用《蹇》卦昭示君子在自己的行動受到阻難而得不到支持時,應該反躬自問,進一步充實自己的德性與才能,以獲得別人的支持,借助各種力量,渡過難關。

古人非常重視“借人之力”的作用。借,首先是借助人的力量,但往往不拘囿於人。趨勢潮流,萬事萬物,隻要能為我所用,都可以借來一用。能不能借,會不會借,關係到你的人生目標和事業的宏圖。借得對,就會大大裨益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相反,功虧一簣,竹籃打水,自己的宏圖偉業也作煙雲散,不可不謹慎對待。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魏、蜀、吳三家彼此間征伐不斷,戰亂頻仍:魏國在曹氏集團的領導下,堅持穩定的屯田政策,國力漸漸強大,遠遠超過了江南的吳國和據有四川的蜀國。吳國憑借長江之險,魚米之利,倒也國富民豐,國家日盛。唯有蜀國,雖廣有天府之國的肥田沃土,但無所憑依,北麵遭受曹魏的軍事威脅?東麵遭受孫吳的武裝騷擾,南麵又有蠻族的滋擾和侵奪,國運堪憂,這使得劉備和諸葛亮倍感焦急。

諸葛亮分析了所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對劉備說,曹魏挾天於以令諸侯,諸侯莫敢不從,是以占據了天寸之利;孫吳憑借K江天塹,魚米之富,劃江而治,易守而難攻,占據了地利;我方即尖天時又無地利,能夠用來憑借與魏、吳兩國爭鋒的隻有人和了;我們多施仁政,東麵交好於孫權,聯合孫權一起抵抗曹魏的進攻,必可保南方無虞,吳、蜀兩國平安無事。

劉備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並派諸葛亮親自到東吳去和孫權商量聯合抗曹的事宜。孫權認為以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抗曹魏的攻勢,也很樂意與劉備交好,共同抗曹。最後,孫劉結盟,與北方的曹魏集團分庭抗禮,彼此將達到了力量的平衡。

赤壁之戰爆發舌,孫劉聯軍大敗曹魏軍團的進犯,一舉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最終格局。

劉備要不是借助東吳的力量來抵抗曹魏集團的進攻,相信很惟有取勝的把握,畢竟蜀國是三十國家中最弱小的國家;諸葛亮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建議劉備聯吳抗魏,真是高瞻遠矚的戰略舉措。然而,後來劉備因關羽詖害而打破了吳、蜀兩國的聯盟,曹魏集團趁勢兩相離間,最終吳、蜀兩國相繼滅亡。

除了積極借助各方麵的力量,《易經》還主張,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用柔,不能用剛;要進,不能退;應當結合同誌,不要冒險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