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運用韜晦之策,隱藏自己的強大(1 / 1)

《明夷》卦足下離上坤,日在地下,光明受傷,故說“明夷,利艱貞”,占卜的結果是利於艱守,即在明夷之時,不能也不要有什麼行動和作為、內卦是離為剛正,外卦是坤為柔順,要將剛直藏在內心中,外表上顯得順從,這樣才能免除禍患和躲過大難。這闡釋的是在政治昏暗時明哲保身、以伺東山再起的道理,也就是“韜晦”之策。

在中國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視“韜晦”,即自己的行動目標,不能輕易暴露,而且必須有一定的掩飾:重大事業隻有在成功之後才可以論說其成功之謎。如何在人生實踐中把握自己的誌向目標,便成為一個正確運用韜晦策略的問題。

韜晦之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如春秋時楚莊王上台執政,楚國剛敗給晉國,國勢不振,楚莊王也不知有多少人肯給他賣死命,於是來了一個韜晦之計,三年不理國政,還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看一看大臣中有無不怕死的人,有無忠諫直言的人才。通過伍舉、蘇從等人冒死抗爭,他爭取到了支持改革的力量,通過誅,進各數百人的大舉措,整頓了行政機構,又對百姓減庸,對外作戰獲勝,一舉成為“五霸”之一。楚莊王不肯過早暴露自己的目的,是為了目的能最終實現,這便是在韜晦中所把握的“度”,當他成事之後,敢於公開問鼎,因為已無人能改變他的霸主地位,這便再不必行韜晦之策了,為此,是否行韜晦之策,隻是對自己所處形勢作分忻後的結論。

使用韜晦之策而顯示人生智慧的突出例證,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曹操,“青梅煮酒淪英雄”時的表現。那時劉備在呂布與曹操兩大勢力爭奪中無法保持中立,隻好依附曹操,共滅呂布。

曹操在許田圍獵時故意表露出有篡位的意圖,以試探臣下的心態。屆時大臣們敢怒不敢言,隻有關羽“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倒是劉備“搖手送目”,攔住關羽,還要用語言恭維曹操說:“丞相神射,世所罕及廠體現出深隱的心機。於是,當董承、王子服等人憑漢獻帝血寫密詔結盟討曹操寸,便把劉備也拉入這個政治集團之內。劉備簽名人盟後,“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劉備這樣誌向遠大的英雄突然種起菜來了,一定有什麼重大事情影響了他,於是派許褚、張遼引數十人人園中將劉備請至丞相府,“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演出一段膾炙人口的曆史戲劇。當時,曹操幾乎明知故問,要劉備承認自己奉懷英雄之智。劉備則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讓人看不起的袁術,曹操斥之為塚中枯骨。劉備又舉出袁紹、劉表、孫策、劉璋等人,唯獨不提參加了董承為首的討曹聯盟的馬騰和他自己。曹操自然不滿意,幹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所擔心的是討曹聯盟之事暴露,聽到曹操稱自己為“英雄”,以為事情已經暴露,手中匙勺也掉在地上。為避免曹操進一步懷疑自己,隻好推說是害怕雷聲所致。不想曹操想這樣一個連雷聲都害怕的人,為許根本不是什麼“英雄”,反而將戒備的疑心放下。為後來劉備借討伐袁術為名領兵出發,“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奠定了基礎。

韜晦之策實際是在自己力量尚無法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時,為防止別人幹擾、阻撓、破壞自己的行動計劃,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

韜晦之策有明確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於是極富於人的主體精神。韜晦之策又有極強的進取性,雖然在表麵上有許多退卻忍讓,卻更顯示人的韌性與忍辱負重的內在力量。韜晦之策又有因極大的隱蔽性,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備而出奇製勝,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韜晦之策是聰明人假裝糊塗的一種策略。正確使用韜晦之策,實在是把握中國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三十七章 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