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以“尤為”而達到“無不為”(1 / 2)

“卦名及卦辭簡釋”

明夷,即光明殞傷之意。此卦上坤下離:日入地中;有如暗主在上,明臣在下。因此君子應當自晦其明,守正不移。可以說,這一卦談的是,一個人在冥冥昏暗之中應如何處世的問題。當光明被消滅在晦暗政局裏,應該在艱苦的處境裏保持貞正。

《明夷》卦中的《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意思是:光明人於地下,象征著“光明被阻”。君子要能夠遵循這個道理去管理民眾,即有意不表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反而能在不知不覺中使民眾得到治理,這和老子“無為而治”的管理思想非常接近。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哲學,主要是說統治者應盡量克製欲望,不要勞民擾民,對政事少幹預,順其自然,垂拱而治,這樣做就會收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使社會得到大治。後來,他們進一步把這一原則用在君臣關係方麵,於是便發展成一套頗具特色的帝王權術學。

這一帝王權術的內容,首先是指君主不要親自處理政務,而是指揮臣下幹一切事情,使自己處在虛靜無為的地位,垂拱而治:君主逞能恃才,事必躬親,其實並不表明君主的聰明,反倒表現出君主的無奉事和低能。法家認為,如果人君親自處理一切政務,這是代臣下蒙勞負任,而臣下反而無所事事,享受安逸。這樣,君主就把自己降到臣下的地位了,另外,君主處處爭先逞能,容易把自己的一切長短優劣都暴露給臣下,而使君土失去主動權,處於被動的尷尬地位,君主的職責是用臣,而不是代臣下辦事,君主如果能夠像漢高祖那樣善於用將,善於任用和指揮天下最有才智的人為其盡力,這才是最高明的統治藝術。

韓非說:明君在上行無為之道,群臣在下則竦懼而不敢為非。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思慮,而君主因之以斷事,故君之智慧無窮;使賢者貢獻才能,君主因而任之,故君之才能無窮;辦事有功則君主受賢名,有過則臣下承擔罪責,故君之聲譽無窮。如此。君主雖不賢,可為賢者之師;君主雖不智,可為智者之準則。能使臣任其勞,而君有其成功,此即君主之常法:為君之道在於使臣下無從觀測,無從知曉:君主虛靜無為,暗中觀察臣下的過失,見若不見,聞若不聞,知若不知;知其言則驗其言行是否一致,每一官職設一人,無令其相互通氣,則萬物之情盡顯。君主要掩蓋行跡,隱匿念頭,使臣下無從推測;去掉智巧,不顯才能,臣下就無從揣度、不泄露意圖而考核臣下是否與我一致,謹慎而牢固地執掌權柄。杜絕臣下的欲望,破除臣下的意欲,無使其貪求我之權柄……為君之道,以靜退為貴,不親操事務而知臣下辦事之巧拙,不親自謀慮而知臣下之謀慮是禍是福。

韓非的這一段議論,把這種“無為而治”的要旨講得非常明白。在法家眼裏,無為之術是君主駕馭臣下的一種特殊手段,這一權術的特點就在於:君主在駕馭臣下時,要處在虛、靜的地位,以虛製實,以靜製動,大智若愚,以“無為”而達到“無不為”。這一權術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君主要深居簡出,神出鬼沒,隱蔽自己的行蹤,使自己在臣下的心目中充滿著高深莫測的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會對臣下產生巨大的威懾力量。在這方麵秦始皇最為典型。他經常變換居住的宮室,嚴禁侍從把他的言行透露給大臣。侍從違令,泄露了他的行蹤,就要被處死。漢武帝經常潛遊離館,外朝官難以麵見帝王,凡請奏機宜,多由宦官充任,這就增強了漢武帝的神秘性,明世宗十幾年不見大臣,有一次,他在內廷召見大臣,幾位大臣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世宗聽了彙報後,感到不滿,哼了一聲,一位大臣當即嚇得屎尿失禁,穢氣熏天,被內侍拖出了內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