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功成身退,該躲避的就得躲避(1 / 1)

《尚書·商書·微子》載,在商紂即將滅亡時,樹倒猢猻散,一些臣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邐今卦就是將這樣的曆史事實經過提煉而沒的卦醉和爻辭,借以闡述當事物受到阻礙、處於不利地位時,該躲避的就得躲避。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王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總是說:懷子中水滿了就會溢出來,打造的利器太鋒利,反而容易折斷。滿屋的金銀財寶太多,反而容易被奪走,富貴寸驕奢淫逸,就是為自己留下禍患。功成名就,其身則退,才符合天道。在這方麵,範蠡堪稱楷模。

相傳範蠡幫助勾踐打敗吳國,功成身退,和西施泛舟於無錫的五裏湖上,淡泊名利,了此一生,這充分表現了範蠡的遠見卓識。

功高蓋主的潛在威脅,範將軍心知肚明;更何況,勻踐是一個隻可共苦卻不能同甘的人呢?但是他不是不辭而別,且辭別信寫得非常委婉含蓄:“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明的足求死,實則是逼越王放他一條生路。試想,麵對如此功臣,又沒有治罪的借口,勾踐無論如何足下不了手的。於是,他也假惺惺地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就要加罪於你。”勾踐這一回答,也十分周全,明著逼範蠡要與他平分江山,實則在找一個殺範蠡的借口罷了。一旦範蠡留下來,真的與他一起坐享江山,那注定隻有死路一條。

於是,範蠡一再明誌,回答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言外之意,我範蠡對越王的江山毫無興趣,正因為這樣,最後他才能從容打點包裝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否則,範蠡不可能逃得過越王的追殺。

與範蠡的功成身退相對而言,與之共同輔佐越王勻踐重建霸主地位的文種,就顯得不夠英明。也許是看在昔日好友的分上,範蠡離開越王後,還特意從齊國給大夫文種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烏盡,良弓藏;狡兔死,走徇烹,越王是長頸鳥嘴,隻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文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結果被越王安上“作亂”的罪名,賜劍而亡。如果文種收到信後立馬逃走,即使從此不能聞達於諸侯,至少也可以壽終正寢。相反,卻自不量力地玩起裝病不上朝的把戲,結果招致殺身之禍。文種裝病的原因,無非就是想驗證一下,越王是不是真的如範蠡所言。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殉烹”的可悲下場。

§§第三十四章 大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