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克服不良行為模式,戰勝各種艱難險阻(2 / 2)

對於這種凡事“先發製人”的人,必須訓練他們具有同情心,學會“你願意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怎麼對待人”的真諦,異地而處。

(5)急功近利。

這種人過度自信、急於成功,就好像打擊手一天到晚夢想擊出全壘打。他們不切實際,找工作時,不是龍頭企業則免談,否則就自立門戶。進人大企業工作,他們大多自告奮勇,要求負責超過自己能力的工作。結果任務未達成,但是他不會停止揮棒,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績來彌補之前的承諾,結果成了常敗將軍。

(6)恐懼當家。

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杞人憂天。采取行動之前,他會想象一切負麵的結果,感到焦慮不安:這種人擔任主管,會遇事拖延,按兵不動。因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擔心部屬會出醜,讓他難堪。

這種人必須訓練自己,在考慮任何事情時,必須列出清單,同時列出利與弊,改變與維持現狀的差異,控製心中的恐懼,讓自己變得更有行動力。

(7)試圖作“無情者”。

這種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難了解恐懼、愛、憤怒、貪婪及憐憫等情緒;他們打電話時,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題,缺乏將心比心的能力,他們想把情緒因素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常有這樣的行為模式。

這種人必須為自己做一次“情緒稽查”,了解自己對哪些感覺較敏感。問朋友或同事,是否發現你忽略別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為模式的實際案例,重新演練整個情境,改變行為。

(8)眼高手低。

他們常說:“這些工作真無聊”。但是,他們內心的真正感覺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們希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是他們又不喜歡學習、求助或征詢意見,因為這樣會被人以為他們“不適任”,所以他們隻好裝懂。而且,他們要求完美卻又嚴重拖延,導致工作嚴重癱瘓。這種人必須自我檢討,並且學會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的夥伴。

(9)沒有歸屬感。

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對不對?”他們這樣懷疑。他們覺得無力感、自己的角色可有可無,跟不上別人、沒有歸屬感、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重新找出自己的價值與關心的事情,因為,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最終本質。

《易經》認為,處在重重險陷之際,隻要不失誠信,就能排險涉難,前行獲賞。隻要我們克服了種種不良習慣和心態,堅持不懈地努力,反複不間斷地學習,就能夠逐漸走向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