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管理者一定要有仁愛之心(1 / 1)

“卦名及卦辭簡釋”

臨卦下兌上坤,坤為地為順,兌為澤為悅,悅且順;地高澤低,居高臨下。以坤德監臨於下,下以喜悅的心情接受監督,故“元亨,利貞”。有人認為,臨卦專門討論統治術,可算得上是一篇“管理學專論”。

〈尚書·周書·洪範》記載了武王和箕子的一段對話,提出了君王應具備蘭德”:“一日正直,二日剛克,三曰柔克。”“柔克”也是一種統治手段。《臨》卦上坤下兌,是上臨下,上以坤德監臨於下;坤具有“元亨利貞”的品德,這一卦也具備。上坤三爻分別是“至臨(親自監臨)”、“知臨(用智慧監臨)”、“敦臨(用敦厚的態度監臨)”,這是三種以柔治國的方法和策略,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個規律,即當社會變革時,推崇法家,以“剛”去推翻舊政權;當政權建立後,便崇尚儒家,用“柔”治國。法家和儒家都在《易經》中汲取了營養而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因其理論的側重麵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用場。周王朝建立以後,如何管理這七十一個諸侯國,就成了統治者思考的問題。《臨》卦提出了“以柔治國”的思想,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們借鑒。

孔子認為,管理者一定要有仁愛之心。他產生這一思想是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的。

春秋時期,諸侯爭奪,戰爭不斷。戰爭不僅使大批無辜民眾喪生,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且不斷增加稅賦,以應付戰爭和統治者的腐朽生活需要。

於是,苛政殘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時期,西周初年的“裕民”、“保民”思想已被統治者棄之腦後,對這種狀況,孔子深惡痛絕。

據〈禮記》汜載:一次,孔子路過泰山,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非常傷心。孔子讓子路去問原因,那婦人說:“我公公被老虎吃了,丈夫被老虎吃了,現在兒子也死於虎口,怎能不傷心呢?”孔子問:“你們為什麼不搬走呢?”那婦人說:“這兒沒有苛政,沒有剝削和壓迫,所以,寧願喂老虎,也不搬走。”孔子聽後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苛政猛於虎’。”孔子這句話,是對春秋時期政冶黑暗、民不聊生的總結,正是針對當時的苛政殘暴,孔子才感歎:“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意思是說:人民肘“仁”的需要,超過了對於像“水火”這樣物質的需要。

在孔子論仁的多種解釋中,“愛人”是最能代表孔子論仁的中心含義,並能最大限度囊括了仁的內涵的解釋。

在《淪語》中,孔子還對“仁者愛人”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規定,這就是:“恭、寬、信、敏、惠”。孔子的弟子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能隨時隨地實行5種品德,就可算是仁了。子張又問是哪5種品德。孔子回答: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對人恭謹就不會受到侮辱,詩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交往誠實能贏得別人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很好地使用民眾。這些思想,都是對〈臨》卦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