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會計工作組織(3)(1 / 2)

會計準則最早產生於美國。由於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製,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完全是企業的獨立行為,采用哪種會計政策和方法,完全取決於企業自身的需要,企業會計核算極不規範,會計語言的內涵極不統一,不同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也沒有可比性。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究其原因,會計管理不規範,會計核算不實也是一個誘發的因素。在危機後,社會各界逐步意識到規範會計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必要性。193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了會計程序委員會,向社會各企業推薦公認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之後,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展為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會計準則委員會通過製定和發布財務會計準則,指導和規範企業的會計核算。美國的會計準則包括100多條。在美國製定會計準則後,其他一些國家也先後製定和發布了本國的會計準則,如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出現,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以及企業經營活動的國際化,客觀上也要求會計國際規範化。這種要求除來自編製財務會計報告的企業、會計人員以及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外,同時也來自政府機構、一些國際經濟組織、證券管理者以及證券交易所。

1973年,由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9國的16個會計職業團體發起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該組織設立的目的在於發布符合公共利益的會計準則,並促進其在世界範圍內共同承認和遵守;促使各國企業對財務會計報告使用統一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來編製;說服各國政府及會計準則製定機構在所規範的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有重要方麵,都盡可能依據規範的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處理和揭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宗旨在於協調各國的會計準則,推動會計的國際規範化。

國際會計準則從1973年到2000年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2001年取代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此後,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的會計準則稱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1年4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宣布它會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前所發布的所有國際會計準則。目前,現行有效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38個。

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會計準則是由會計職業團體或會計學術團體製定發布的,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會計準則是作為會計技術規範來指導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也有一些國家的會計準則是作為國家法律的一部分來規定的,如德國、法國等國。我國的會計準則作為國家會計規章製度的組成部分,是由財政部製定和發布的。

(3)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發展概況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以《會計法》為依據,財政部於1992年11月製定並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是我國首次製定的會計準則。此後財政部從1997年起陸續製定並頒布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企業會計準則》和16項具體會計準則已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的發展要求。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財政部對原來的《企業會計準則》和16項具體會計準則進行修訂,並新增了22項具體會計準則,於2006年2月15日正式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規定於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的發布,標誌著我國會計準則體係已經基本建立,並且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

(4)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內容

1)基本準則的主要內容

①總則

基本準則的目標:規範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製定會計準則的依據:《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

基本準則的適用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定的企業;

企業會計準則體係的構成: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會計假設:亦稱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是指會計在一定條件下的適用範圍和理論基礎,是組織會計核算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前提條件。《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範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