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是個不安寧的家庭(3 / 3)

當然,江青從小最愛的,還是她的生母李孿氏。

江青從未對人提及的一段往事,在這裏卻不能不提:

江青的母親,曾在諸城張家幫傭。張家是大地主,與臧、王、孟家並稱為諸城“四大家族”。

張家的小少爺,名喚張宗可,字少卿,乳名張旺。此人生於一八九八年,比江青大十六歲。他對於江青後來的“革命生涯”影響頗大,對於江青成為“旗手”也是出了大力。

張家原本不在諸城,而在山東膠縣利民區大台莊。

張家四兄弟,大少爺張宗彝,二少爺張宗開,三少爺張宗儒,四少爺便是張宗可。

一九一五年,十七歲的張宗可娶膠南縣陳家莊的陳宜為妻。後來,生一子一女。兒子叫張玉瑉,又名張子石,在“文革”後期曾成為杭州市負責人之一;女兒叫張玉瑛,在青島煙廠當工人。

一九一七年秋天,張家在膠縣遭到土匪搶劫。為了日後安全,旋即遷往諸城,從此定居諸城。這時候,張宗可改名張叔平。

張叔平在諸城縣小學當教師,後來當校長。

一九二四年,張叔平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係,改名為“趙容”。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擔任中共上海大學特支書記,上海滬中、滬西、滬東、閘北區委書記。後來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省委組織部部長兼秘書長。自一九三○年起,他投靠王明,成為王明手下一員幹將。

一九三三年七月,張少卿作為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主要負責人,在蘇聯莫斯科工作。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俄文名字,曰“КАНШЕН”,音譯即“康生”。此後,他以“康生”為名。至於作為張家小少爺而命名的“張少卿”,幾乎無人知曉了。

康生與江青有著同鄉之誼。當江青在一九三七年秋進入延安時,正值康生和王明也回到延安。這位同鄉曾鼎力相助江青——這是後話。

由於江青和康生同為“大左派”,在“文革”中江青為“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康生為顧問,政治關係非常親密,於是有人就由後來推測當初,把江青與康生的關係“想像”為從小就“非常親密”。

有的書描繪張叔平當年“每天準時站在大門外的台階上,以貪婪的目光迎著打這裏經過的李雲鶴”。

其實,即便是張叔平離開諸城那年,李雲鶴也不過十歲而已!

還有的書甚至描寫在上海的時候,康生與江青如何有著“性關係”?!

也有的說,“康生雖然知道李雲鶴也到了上海,卻無法接近她”。

其實,趙容(康生)是在一九三三年七月中旬,與曹軼歐一起前往蘇聯,從此離開了上海。然而,李雲鶴匆忙從青島逃往上海,恰恰也是在一九三三年七月,與趙容交錯而過,怎麼可能會有“性關係”?!怎麼會想接近“卻無法接近她”?!

這種“由後來推測當初”的“推測法”,近乎荒唐!

巧也巧,一九三三年七月,當江青來到上海的時候,正值康生離開上海。從此,江青在上海,而康生則在蘇聯。

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旬,當江青從上海到達延安,才過了三個多月——十一月二十九日,康生也從蘇聯隨王明飛回延安。

所以,江青與康生真正有了政治上的聯係,那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康生回到延安之後。在這之前,江青與康生是否認識,都不得而知——因為康生離開諸城的時候,江青隻有十歲而已!江青在麵對維特克的采訪時,也談起自己的童年時,也從未提及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