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說話的能力千百年來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南北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春秋時毛遂自薦使楚,口若懸河,迫使楚王歃血為盟;戰國時蘇秦遊說諸侯,身掛六國帥印,促成合縱抗秦聯盟;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吳主孫權聯劉抗曹,而獲赤壁大捷……
到了現代社會,人類生活已經到了不能孤獨生存的境地,語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更是表現得尤為重要。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是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下屬擁戴、同事喜歡、朋友幫助、戀人親密的必要條件!
人類社會需要溝通,需要交流,而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語言。
一項工作往往需要眾多人合作,多個信息的綜合才能完成。語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表達能力強,信息便能順利準確地被對方接受和理解,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反之,溝通中斷,工作也很難取得成功。
口才是機會。如果善表達,就會比別人多一些成功的機會。無數事實證明,在當今社會,善於表達者才是真正的贏家。
口才是力量的象征。在死亡麵前,丘吉爾幽默地說:“我已經準備好去見上帝,可上帝準備了什麼來見我呢?”法國革命家丹東就義前大聲喊道:“把我的頭拿去吧!我的頭是值得一看的。”美國小說家歐·亨利臨終前則說:“把燈全點上吧,我不想在黑暗中回老家去。”麵對死亡,這些智者尚且能保持一份超然、幽默的頭腦,這該是多麼非凡的氣度啊!
在西方有位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他的講話能令人喜悅的能力”。是人才未必有口才,然而,有口才卻都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優秀的人才和難得的通才。說得更明白點,口才主要不是口上之才,而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和交流能力的體現。一個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體素質較高,其交流能力較強,當然可以稱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類拔萃的人才。正因為口才具有綜合能力的特征,所以說:口才是知識的標誌,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說話之術,關係到一生的成敗。拙嘴笨舌,詞不達意,會使人到處碰壁,寸步難行;巧舌如簧,口吐蓮花,會使你柳暗花明,左右逢源。好口才是你縱橫馳騁的利器法寶。對一個人而言,口才就是魅力,口才就是愛情,口才就是事業。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
三寸不爛之舌抵過千軍萬馬,兩行伶牙利齒勝似百萬雄師。在中國曆史上,有諸如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一大批說客、傑出辯論家,他們憑著巧舌利齒“傾國傾城”,真的演出了一個又一個“一言以興邦,一言以衰邦”的曆史故事。
我們來看看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聯合東吳抗擊曹操百萬大軍的經典辯辭。當時江東是人才薈萃之所,舌戰談何容易。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來之前已經寫了一封恐嚇信給孫權,寥寥數語已經嚇得這些“峨冠博帶”個個顫抖,很多人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心隻想投降。孫權也在猶豫,欲降的成分比欲戰為多。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轉乾坤,該有多難!然而諸葛亮終於以他雄辯的才能駁得群儒們“無一言以對”,甚至“滿麵羞慚”。在眾多的問難答辯中,最精彩的主要還是以下兩段:
首先,答虞翻時,諸葛亮說:“曹操收袁紹蟻聚之眾,劫劉表烏合之兵,雖數百萬,不足懼也。”
幾句話直指要領,戳中了群儒的心病,他們懼怕的百萬雄師,居然被孔明說成是“蟻聚”、“烏合之兵”。即使說這不全是真的,卻大半也是事實,縱使動不了群儒的心,至少孫權是不能不心動的。可見,說話一定要說到點子上,要擊中要害,羅羅嗦嗦不得要領隻會增加別人的反感,毫無力量可言。
其次,答薛綜時,諸葛亮厲聲道:“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