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一點也不像是大自然裏的一條“自由自在的狗”,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尺度。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像定義任何一個實際的事物那樣給時間下一個定義。我們可以度量時間,但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並且還把“時間”掛在牆上或者帶在手腕上。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知道時間可以延長或是縮短。這就是物理學家為什麼把時間簡單地用作確立事件的序列,並且用時間標記它們。比如人的生日或食品的保質期等。
雖然尚不能給時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我們可以從它的獨特性來加深對它的認識:
1.供給毫無彈性:時間的供給量是固定不變的,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每天都是24小時,所以我們無法開源。
2.無法蓄積:時間不像人力、財力、物力和技術那樣能被積蓄儲藏。不論願不願意,我們都必須消費時間,所以我們無法節流。
3.無法取代:任何一項活動都有賴於時間的堆砌,這就是說,時間是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源。因此,時間是無法取代的。
4.無法失而複得:時間無法像失物一樣失而複得。它一旦喪失,則會永遠喪失。花費了金錢,尚可賺回,但倘若揮霍了時間,任何人都無力挽回。
一生最富有也最稀缺的資本
巴爾紮克說:“時間是勞動者的資本……從個人角度看,一個人擁有的最大資本就是自己的時間。”
在瑞士,嬰兒在降生之後,醫院會立即通過計算機戶籍網絡給他(她)編號,同時,醫院還會將此嬰兒的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家庭住址等等輸入戶籍卡中。由於瑞士的戶籍卡是統一的格式,因此,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與成年人一樣,有一個資產狀況的欄目。
南美洲有一位黑客,十分羨慕瑞士的社會福利待遇,因此想把自己剛剛出生的嬰兒注冊為瑞士籍。於是,他通過互聯網侵入到瑞士的戶籍網絡,並按照戶籍卡中的要求,逐一填寫了有關表格。在填寫財產這一欄時,他隨意敲進了3.6萬瑞士法郎。看到自己天衣無縫的傑作,這名黑客沾沾自喜,暗自慶幸自己從此有了一個“瑞士兒子”。不料,沒過三天,黑客的所作所為便露了馬腳。讓人驚奇的是,發現這個假冒者的人,並不是戶籍管理員,而是一位家庭主婦。原來,她在為自己的孩子注冊戶口時,意外地發現前一位嬰兒在財產欄目中填寫了3.6萬瑞士法郎。她覺得十分奇怪,因為幾乎所有的瑞士人在為自己的初生嬰兒填寫所擁有的資產時,寫的都是“時間”。他們認為,對於一個孩子,尤其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所擁有的資本隻能是時間,而不會是其他什麼別的東西。南美黑客未曾料到會在這個細節上露出馬腳。其實,與其說南美黑客是敗露在填寫的隨意上,倒不如說他是失敗在價值觀念上。
瑞士人對資本的看法,確實有獨到之處。
假如你手上有3萬美金的資金,丟掉了300美金,你肯定很心疼;然而,你在無聊中浪費掉了300天,卻可能絲毫沒往心裏去。你可曾想過,前者是資金的1%,而後者是生命的1%。一個人來到世間,最大的資本是什麼?說到底就是他的生命,而生命又是以時間來計算的。所以,一個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是令人十分遺憾和痛心的!
按82歲的壽命計算,人的一生隻有3萬天。去掉童年、暮年、生病、吃飯、睡覺的時間,真正用於工作、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有人曾粗略地統計過一個活到72歲的普通人的時間花到哪兒了:
睡覺:21年
工作:14年
個人衛生:7年
吃飯:6年
旅行:6年
排隊:6年
學習:4年
開會:3年
打電話:2年
找東西:1年
其他:3年
看了上麵的這一組數據,您有何感受?
你要好好珍惜你最富有的資本。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者,無一不惜時如金。中國古籍《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製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新婚之家隻有夫婦兩把坐椅便不再添新的椅子了。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隻希望還有若幹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