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學問淵博,待人寬厚而又嚴厲,是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晉周很高興能跟著他,希望能跟著單襄公好好學習,以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單襄公出外與天子王公相會,晉周總是隨從在後。單襄公與王公大臣議論朝政,晉周從來都是規規矩矩地站在單襄公身後,有時,一站幾個小時,晉周都從未有一絲不高興的神色。王公大臣都誇獎晉周站有站相,立有立相,是一個少見的恭謙君子。
晉周在單襄公空閑時,經常向單襄公請教。交談中,晉周所講的都是仁義忠信智勇的內容,而且講得很有分寸,處處表現出謙虛的態度。
人雖然在周朝,晉周仍十分關心晉國的情況,一聽到不好的消息,他就為晉國擔心流淚。一聽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興。一些人不理解,對晉周說:“晉國都容不下你了,你為什麼還這樣關心晉國呢?”晉周回答:“晉國是我的祖國,雖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國對不起我。我是晉國的公子,晉國就像是我的母親,我怎麼能不關心呢?”
在周朝數年,晉周言談舉止的每一個細節,都謙虛有禮,從未有不合禮數的舉動發生。周朝的大臣都很誇獎他。單襄公臨終時,對他兒子說:“要好好對待晉周,晉周舉止謙虛有禮,今後一定做晉國國君的。”
後來,晉國國君死後,大家都想到遠在周朝的晉周,就歡迎他回來做了國君,成為曆史上的晉悼公。晉周作為一個毫無條件爭當太子的王子,僅以謙虛的美德,便征服了國內外幾乎所有有權勢的人,最終卻被推上了王位。謙虛是一種力量,而且是一種很難戰勝的力量。
老子說過:“上善若水”。
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可以根據容器的形狀,而呈現相應的形狀。水往低處流,地勢越低,水就彙聚得越多。水雖然柔弱,但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物體,也會被水滴穿。
謙虛的人,就像水一樣,把自己的心態放得很低,別人隻要有一點長處,馬上就可以看到並學到,漸漸地,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在不知不覺中突飛猛進了。
謙虛的人,不去刻意表現自我,不與人無謂爭執,尊重所有的人,所以也能和周圍的人都關係融洽。
人很容易犯刻意彰顯自我的毛病,這也是整個人類的通病,當然,合理地展現自身的才華,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但凡事不可太過。漢字中,自大加一點,就成了一個“臭”字。太過自我表現的人,往往都有著極強的自卑心理,生怕被人輕視。殊不知,越是這樣表現,才越容易被人輕視,即使你很有才華,但在別人的心目中,也會被看低,甚至一文不值。
有位前輩學者,據此把人分成了三等。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上等的人,有本事,同時德行也好,謙虛、明事理,不與人爭執,也不刻意彰顯,所以顯得沒脾氣。中等人,雖有本事,但到底是修養不夠,往往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所以顯得脾氣大了些。下等的人,自己沒本事,卻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動不動就高談闊論,評頭品足。但真要讓他做什麼事情,又畏首畏尾,不知所以,社會上這類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一個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更值得敬佩了。
有一個人寄了許多履曆表到一些貿易公司應聘。其中有一個公司寫了一封信給他:“雖然你自認文采很好,但是從你的來信中,我們發現你的文章寫得很差,而且文法上也有許多的錯誤。”他非常生氣,但轉念又一想:“對方可能說得對,或許自己在文法及用詞上犯了錯誤,而我一直不知道。”於是他寫了一張感謝卡給這個公司。幾天後,他再次收到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錄用了。
正是謙虛讓他獲得了工作。任何人潛意識裏都是爭強好勝的,自負是人的本性之一。你的自我表現和炫耀往往會刺傷別人,而謙虛卻能使你受到別人的歡迎。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也就是說,一個人外在的行為舉止是其內在本性的表現。它反映出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情感世界、性格性情以及他早已習慣了的社會習俗等等。經過長時期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而養成的個人行為方式,也是一個人本身性格、氣質、稟性的綜合反映。所以一個謙虛的人,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也是一個具有良好品性和修養的人,而這樣的人是富有親和力、富有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