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人生資本之品德知識篇(4)(1 / 3)

謙虛謹慎的品格,還能使一個人麵對成功、榮譽時不驕傲,把它視為一種激勵自己繼續前進的力量,而不會陷在榮譽和成功的喜悅中不能自拔,把榮譽當成包袱背起來,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不思進取。

熒屏上經常熱播一些武俠電視劇,你會從中聽到這樣的話:“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其實,在現實中,在我們的周圍,也時刻都可能隱藏著“高人”,隻是我們渾然沒有察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生活的藍色地球這麼大,誰能說自己的行當比別人更有魅力呢?清晨,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個趕車的農民,那是一個驢車,農民手裏拿著的不是鞭子,而是一個枯樹枝。樹枝上還都是叉,但是,農民用得很嫻熟,毛驢也在前麵快活地奔走著。那種感受是很微妙的,其實,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事物都大抵如此,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令人歎服。如今,人才正逐漸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在工作中遇到對手是非常普通的事,普通到了同吃飯和睡覺一樣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應該苦練內功,而且,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周圍什麼人哪天高興可能就隨便問你一個問題,根基不實的你很可能遭遇尷尬。

因此,謙虛不僅永遠都是做人的美德,而且,這種美德本身就是一層保護色,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於是,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在某個領域有巨大成就的人越謙虛,這一方麵源於他們在鑽研過程中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卑微,另一方麵有助於輿論的營造和人際關係的和諧。何樂而不為呢?

一次,我被派去單獨辦事,別人去沒辦成,而我卻一下子辦妥了。當時,我並沒有說“我怎麼怎麼”,因為這樣做隻能顯出我比別人高一籌,聰明能幹,而招致妒嫉。記得當時我是這麼說的:“我能辦妥這件事,一方麵是因為前麵的同誌去過了,打了基礎,另一方麵多虧了當地群眾的大力幫助”,這就將辦妥事的功勞歸於“我”以外的外在因素“前麵的同誌和群眾”中去了,從而使人產生“他還沒忘了我的苦勞,我要是有群眾的大力幫助也能辦妥”這樣的藉以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了暫時平衡。“我”在無形中便被淡化了優位。

“威廉姆斯,你畢業一年多就提了業務經理,真了不起,大有前途呀!祝賀你啊!”在外單位工作的朋友布朗寧十分欽佩地說。“沒什麼,沒什麼,老兄你過獎了。主要是我們這兒水土好,領導和同事們抬舉我。”威廉姆斯見同一年大學畢業的密斯特在辦公室裏,便壓抑著內心的欣喜,謙虛地回答。密斯特雖然也妒嫉威廉姆斯的提拔,但見他這麼謙虛,也就笑盈盈地主動招呼威廉姆斯的朋友布朗寧:“來玩了?請坐啊!”

不難想像,威廉姆斯此時如果說什麼“憑我的水平和能力早可以提拔了”之類的話,一定會引起密斯特的妒忌,也自然很難搞好彼此的關係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必誹之。”如果你很優秀,你周圍的人一定會很羨慕你,但是,羨慕有時候很容易轉化成妒忌。你一定要杜絕這種轉化,要知道羨慕和妒忌對你的影響可是截然不同。而謙虛恰恰是最好的保護色!

老子曾經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地,老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

事實正是如此,你謙虛時顯得他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你恭敬順從,他的指揮欲得到滿足,認為與你配合很默契、很合得來;你愚笨,他就願意幫助你,這種心理狀態對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態出現,處處高於對方,咄咄逼人,對方心裏會感到緊張,做事就沒把握了,而且容易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難以繼續。

春秋時期,晉襄公有位孫子,名叫惠伯談,晉周是惠伯談的兒子。

這位晉周生不逢時,遇晉獻公寵信妃子麗姬,晉國公子多遭殘害。晉周雖然沒有爭立太子的條件,更無繼位的希望,也同樣不能幸免。

為保全性命,晉周來到周朝,跟著單襄公學習。

晉是當時的大國,晉周以晉公子身分來到周朝。但晉周自小受父親教育,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像一個貴公子。以往晉國的公子在周朝,名聲都不好聽,晉周卻受到對人要求嚴厲的單襄公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