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上的競爭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合遊戲”,更多的時候是相互依賴,共生多贏。企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麵入手,宏高立誌,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有一位女企業家為正在創業的女性朋友提出了一些建議,她認為經營企業要做到合作共贏,下麵幾點更為重要。
1.形成產業鏈,達到多贏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企業應當按照分工協作的要求進行戰略規劃,不吃獨食,而是形成產業鏈。這不僅可以揚長避短,形成科學的產業結構,避免相互複製,形成不必要的產品、產業重複,而且可以大大地降低生產成本。總之,通過這樣的分工效果,既可以達到多贏的效果,也能促進企業充分合理配置更大範圍內的資源要素,有利於充分利用企業的外部資源要素、市場,拓展企業發展的空間,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真正的市場是需要大家一起來做的。企業的合作,本質上也是一種相互“喂養”的關係。隻要企業間進行友好的、有效的相互合作,就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通過取長補短而實現雙贏的目標。
2.開展良性競爭,不搞市場壟斷
企業家們在“企業再造”的過程中,應該堅決摒棄“關起門來當老大”,做小老板、求小安穩、謀小實惠的保守觀念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錯誤認識,學會與人合作,與大企業合作,以便借船出海,克自己之短,用他人所長,使企業不斷增加活力,迅速得到發展。
3.廣泛開展企業間的合作,實現利益共享
合作就是有錢大家一起賺。當然,合作的形式也不隻是一個相互帶動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強強聯合、強弱聯合、配套協作等多種形式來進行。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盡管有經營靈活、應變能力強的優勢,但它的人力、財力、技術畢竟有限,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中小企業如與大企業配套協作,充當配角,則可揚長避短。同時,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通過區域專業市場交換可以實現生產鏈接,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或通過專業化協作進入大龍頭企業主導的價值鏈。而作為大的龍頭企業,則可以通過當地極為豐富的配套資源,將生產要素的競爭外部化,獲取成本和集約優勢。
對於高新企業來說,為夥伴提供公平的合作環境是新技術發展的動力,不安於某種狀態,應對於某種競爭,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而一旦出現新技術,其市場化的實現則依靠整個產業圈的合作推動。產業圈,或者叫做產業群,在競爭日趨複雜、知識導向和動態的經濟實體中,其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企業是否健康,新技術是否得到最廣大的市場認可,與其產業群體製有必然關聯。而這種有效的關聯,則需參與廠商從技術實現上建立一個可供其他廠商公平合作的氛圍,即強調產業群體技術共享。創建、維護“不吃獨食”的公平競爭環境,促進技術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各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須走開放標準之路,這就是“兼容”的意義;而兼容就是技術分享。
與眾商家利益共享,不做“霸盤”,而最終也實現了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也不可能麵麵俱到,特別是高效率的生產要求也不允許企業做“孤家寡人”。因此,企業間展開合作和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享是企業做強、做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