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悲觀是人生最黑暗的深淵(2 / 2)

在生活中,每個女人都會有沮喪的時候,但沮喪並不是不可克服的,一遇上不幸的事就知道悲觀的女人是難以成就什麼大事的,悲觀並不能使不幸變成幸福,最重要的是堅強地去麵對困難。

20 世紀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完整地注釋了悲觀給人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麼巨大。

張愛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在生活中始終與人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 40 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這種生活態度的確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現代心理學的眼光看,其實張愛玲的這種生活態度源於她始終抱著一種悲觀的心態活在人間,這種悲觀的心態讓她無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總在兩種生活狀態裏不停地左右徘徊。

張愛玲悲觀蒼涼的色調,深深地沉積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作家用怎樣流利俊俏的文字,寫出怎樣可笑或傳奇的故事,終不免露出悲哀。那種滲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意識,使她能與時代生活中的悲劇氛圍相通,從而在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臻於深廣。

張愛玲所擁有的深刻的悲劇意識,並沒有把她引向西方現代派文學那種對人生徹底絕望的境界。個人氣質和文化底蘊最終決定了她隻能回到傳統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傷自戀,因此在生活中,她時而在世俗的喧囂中沉浸,時而又陷入極度的寂寞中,最後孤老死去。

張愛玲的悲劇人生,讓我們看到了悲觀對一個人的殘害是多麼慘重。現實生活中,不止文豪有這樣的悲觀情緒,平常的人也會經曆這樣的心情。

一個沮喪悲觀的人老待在屋子裏,便會產生禁錮的感覺。然而,當他離開屋子,漫步在林陰大道,就會發現心緒突然變了,憂鬱和沮喪也消失了,心中充滿了寧靜,自然的色彩給人帶來陣陣快意。另外,任何一種體育鍛煉都有助於克服沮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精神振奮,避免消極地生活下去。

因此,轉換自己的悲觀情緒,其實並不難。

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是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

那麼,會有一些什麼樣的具體的辦法能真正幫助我們正確地克服悲觀性格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呢?辦法當然還是有的,當我們遭遇到失敗或挫折而沮喪時,不妨試試下麵這幾招:

①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心態所帶來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

②即使處境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取得微小勝利的努力。你越樂觀,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會倍增。

③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輕鬆地克服厄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④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⑤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⑥當你失敗時,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 10 個問題,你做對了 5 個,那麼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 5 個問題。

⑦在閑暇時間,你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⑧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⑨如果樂觀態度使你成功地克服了困難,那麼你就應該相信這樣的結論:樂觀是成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