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序章(上1)(2 / 3)

於是,這8個人便成為新聞媒體追訪的對象。在8人之中,劉國漢是關鍵性人物。

據報道,劉國漢是甘肅敦煌市七裏鎮林業站站長,沙漠探險愛好者。“這個地方沙漠化了,沒有公園,也沒什麼娛樂,附近隻有個鳴沙山,沒事時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沙漠裏轉轉,了解環境,散散心。”事實上,劉國漢和他的朋友們也有別的期待,“在古代傳說中,附近沙漠裏有一個叫‘賊窯’的地方,是以前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那裏有一些山洞,裏麵有古老精美的壁畫”。劉國漢們希望能由此開發出一條旅遊路線,發展旅遊產業。

據劉國漢說,2005年4月8日,七裏鎮政府派出七個人組成的一支考察隊,由鎮長李春林帶領,他和孫學虎、王吉輝等四名幹部及劉強、達浦、劉學仁等三名當地村民(其中有以前在這一帶開金礦的礦主,熟悉地形)乘坐三輛車,在哈薩克族向導瓦裏提的帶領下,前往羅布泊腹地進行考察。

據劉國漢介紹,那三輛車,一輛是豐田越野客貨兩用車,按五天的行程裝備了生活用品,另外兩輛是213吉普車。他們帶了一張敦煌地區地圖、一部衛星電話和一個GPS定位儀。

劉國漢說,“本來打算7號走,但是那天下大雪,就改到8號。”當時氣溫是-3℃。

2005年4月8日早上八時,這支業餘探險隊到達附近的阿克賽縣,從這裏上南疆公路,經阿爾金山的南壩鄉向北,進入庫木庫都克。他們之所以選擇這一路線,是因為金礦老板曾經為了尋找沙漠中的金礦來過這裏。

劉國漢說,車子沿著阿爾金山融雪在沙漠中形成的土溝前進,顛簸很厲害,隻能以每天20至30公裏的速度前進,走了三天,到了4月11日中午12時,走出土溝,“前方沒有路了,全部是茫茫沙漠”。

此時的行車格局改為,四個人乘一輛吉普在前麵開路,後麵兩輛車跟著標記。由於生活車裝的東西多,一走就陷,因此車子開得很慢。到下午一時左右,才行進了二公裏多。

劉國漢說,8個人打算就地休息,就在這時,幹屍被發現了。

劉國漢說,“下車向南一望,40米開外的紅柳墩旁有一具幹屍。”“幹屍麵部朝下趴著,背部、腳、胳膊這些露在沙漠外的部分被曬得幹幹的,後腦勺上還有頭發。接觸沙漠的地方全部腐爛。幹屍旁邊,有一個二米長的紅柳棍,頭前方有三塊石頭。”

他們給幹屍拍了照片,用鐵鍁把幹屍挖出來看了一下,打算回去報告。由於幹屍所處位置都是移動的小沙丘,很難確定,於是,四人把幹屍向前拉了30公裏,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大沙丘旁。

此時,坐在前麵探路車裏的鎮政府主任劉學仁聞訊趕了過來,他突然說了一句:“這是不是彭加木的遺體啊?”由於彭加木走失時身上帶著照相機、水壺、望遠鏡,他便向劉國漢等人詢問在幹屍發現地周邊有無這些東西。

劉國漢說,由於並不能確定幹屍身份,而生活車上的食物和水也不多了,8個人決定把幹屍掩埋好,先走出沙漠再作打算。“我們把幹屍埋進了沙子,在旁邊的沙丘挖了個40厘米的坑,旁邊載了個紅柳墩做標記,同時用GPS定位儀做了個定點。”此處距離敦煌市約270多公裏。

2005年4月14日,8個人終於走出沙漠來到敦煌雅丹公園,此時隻剩一桶水,生活車走不動被扔在了沙漠裏。補充了生活用品之後,當天晚上8個人趕回了七裏鎮。

劉國漢說,由於他們懷疑那具幹屍是彭加木遺骸,回去後,他們就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以及新疆分院打了電話,講述了在彭加木失蹤地附近發現幹屍的經曆,希望派專家過來鑒定。得到的答複是,“那一帶幹屍很多,不太可能。要麼就拉出來搞個鑒定。”他們覺得幹屍掩埋的地方太遠,不想再進沙漠,就沒有再管。

“疑是彭加木遺骸的幹屍”引發爭議

2005年9月底,甘肅省沙漠研究所過來考察,8個人又向他們介紹了有關情況,並帶著科考人員進了沙漠。沙漠研究所的人把情況告訴了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劉國漢說:“他敏感性強,馬上就到敦煌來了,進沙漠帶了樣品說回去做鑒定。但此後就沒消息了。一直到最近一段時間才過來,然後我們就聽到他發布消息,說他是第一個發現幹屍的人。”

2006年4月11日,董治寶與夏訓誠相約到了敦煌,計劃一起對庫姆塔格沙漠中典型羽毛狀沙丘進行測量采樣後,對幹屍以及發現幹屍的區域進行考察。但到4月13日,“他(董治寶)突然不辭而別,手機短信說他有急事已回蘭州,此後聯係他手機都在關機狀態。”夏訓誠說,“我隻好按原計劃與其他隊員開始科學考察活動。”4月14日,他率隊離開敦煌,進入羅布泊地區。

然而,就在4月14日,董治寶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稱:“這具幹屍已於4月14日淩晨從庫姆塔格沙漠中取出,移交至敦煌博物館保存。”

這具幹屍為什麼會被移交至敦煌博物館保存呢?據劉國漢說,董治寶當時是準備把幹屍運回位於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但是,遭到劉國漢等人的堅決反對。劉國漢等認為,他們8個人才是幹屍的第一發現人,因此不同意董治寶把幹屍帶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為防止意外,他同時把情況反映到敦煌市,於是,幹屍半路上被敦煌市截下,被運到敦煌博物館暫時保存。

這具“疑似彭加木遺骸的幹屍”究竟是不是彭加木遺骸?最權威的判斷當然是DNA鑒定。2006年4月17日,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北京華大方瑞司法物證鑒定中心主任鄧亞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劉武及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有關專家組成的小組對幹屍進行現場檢驗和DNA樣品采集,以便作出DNA鑒定。

不過,DNA鑒定需要幾周的時間。就在等待DNA鑒定結果的日子裏,那具幹屍是不是彭加木遺骸,引起激烈而廣泛的爭議,有人說可能是彭加木遺骸,有人斷然否定。

否定的理由是:幹屍身高隻有1米65(最初的報道),而彭加木身高1米70。另外,彭加木失蹤時,帶有照相機、水壺等金屬物品,穿一雙翻毛皮鞋,而發現幹屍的現場沒有這些物品。還有,發現幹屍的地點距彭加木當時出走的地點近100公裏(最初的報道),距離太遠了。彭加木生前所在單位領導、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黨組書記傅春利看了幹屍,認為最主要的疑點就是幹屍麵部結構與彭加木先生的麵部特征不相近。他說:“幹屍的眉骨到頭頂的距離隻有3厘米,這與彭加木有著極大的區別,彭加木為寬額頭。另外,幹屍的大拇指指甲也特別長,而彭生前沒有留長指甲的習慣。”

疑是彭加木遺體的幹屍持肯定的理由是:經專家對幹屍牙齒、頭皮等各部位骨骼進行測量和鑒定,初步判斷,該具幹屍對應的人的死亡時間距今30年左右,身高1米70以上,足長42碼,死亡時的年齡在52歲至55歲之間,係短發。彭加木30年前失蹤時為55歲,身高1米70,足長42碼,出走時留短發,這些特征與幹屍吻合。另外,據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在2006年4月17日報道,發現無名幹屍的地點距離彭加木腳印消失處——庫姆塔格沙漠邊緣的庫木庫都克,隻有20公裏。

曾經多次參與尋找彭加木的夏訓誠研究員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采訪時指出,當年的搜索活動一直局限在沙漠邊緣,從沒有走進過沙漠腹地。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可能存在關聯的。沙漠比較高,在比較高的地方可以看看有沒有水的痕跡,而且在這個庫姆塔格沙漠羽毛狀沙丘的這一邊可以看到一個幹的湖泊,有流水的痕跡,所以他(彭加木)也有可能到這裏。

不過,曾經多次穿越羅布泊的吳仕廣指出,從地圖上來看,從彭加木的腳印消失的地方距幹屍的第一發現地雖然隻有23公裏的直線距離,但是這其中並未包括翻越十幾座沙丘的路程。“試想,在地表溫度達到60℃以上的6月份,又有誰會到達那個地方?何況一個已經行走了7.8公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