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在獨立與協作中學會知人知己(1 / 2)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人既要知人,又要知己。

《孫子·謀攻篇》又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戰必敗。這裏,孫子以簡潔鮮明的語言,指明了掌握敵我雙方情況,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意義,揭示了惟有心中有數,方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普遍性規律。這一規律,不僅為古今中外的軍事家所應用,而且已經成為致力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競爭事業的仁人誌士、專家學者們的行為準則。“知己知彼”,是社會競爭的基本策略。

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劉備仔細分析了競爭對手的情況,他指出:在當時的軍閥割據中,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力量最為強大……劉備暫時還無法與之爭鬥;“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隻能聯合而不能謀取。可以奪取的戰略要地,隻有荊、益二州。荊、益二州是用武之地,天府之國,更重要的是統治荊、益二州的劉表和劉璋,懦弱無能,不得人心,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然後,諸葛亮為劉備提出完整的大略方案:占領荊、益二州,作為立足之地;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妥善處理好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搞好內政外交,發展實力;待時機成熟,就從荊、益二州兵分兩路,進取中原,統一全國。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對諸葛亮的謀略大為賞識,拜請他按此辦理。後來的曆史事實證明……諸葛亮對敵我雙方特別是競爭對手的分析推斷,是正確的。劉備的政治生涯,正是遵循這一條路取得發展的。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經過各地農民軍,特別是北方紅巾軍的致命打擊,元王朝氣息奄奄,死日將近。這時,朱元璋已經羽翼豐滿,並躊躇滿誌。但他的東西兩麵,各有一支勁旅,構成了巨大威脅。西麵是張士誠,東麵是陳友諒,陳友諒擁有江西……湖廣之地,是當時疆土最廣、軍力最強的勢力,他野心最大,早有吞並朱元璋之意。他還派人與張士誠聯係,彼此聯合,東西夾擊朱元璋。

朱元璋與群臣冷靜地分析了競爭對手的情況,製定對策。他們認為:陳友諒傲氣十足,張士誠為人狹隘,傲氣十足的人好生事,氣量狹小的人沒有遠大抱負。假如先攻張士誠,那麼……張軍就會頑強堅守,東麵的陳友諒必然傾全國之兵,圍攻過來,使自己處於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反之,先攻陳友諒,氣量狹小、無大誌向的張士誠肯定擁兵自保,靜觀其變。陳友諒孤立無援,必敗無疑。陳友諒兵敗,張士誠則成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從這種分析出發,朱元璋首先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擺開戰場,張士誠果然袖手旁觀。朱元璋以全力對付陳友諒,獲得全勝。之後,朱元璋又發兵打敗了張士誠,從此再也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勝進軍,向元統治中心大都進發,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中外曆史上那些懂得韜晦之術的人們,一般都能夠“知己知彼”。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比較弱小,不足以與競爭對手力敵抗衡,隻得隱藏大誌,屈身示下,以求一退。越王勾踐知道越國的力量抵不過吳國,不得不降一國君主的身份而為奴,臥薪嚐膽,曆盡艱辛;燕王朱棣。

(朱元璋之子)知道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與朝庭抗爭,因此,裝瘋賣傻,忍辱負重;身陷袁世凱軟禁之中的蔡鍔,知道自己在北京無一兵一卒,欲想倒袁必須出走,於是終日出沒於煙花柳巷,耗費巨資置地買房,擺出一副不聞政治、胸無大誌、沉溺酒色的樣子……

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競爭,更加需要“知己知彼”。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競爭機製進入社會各個角落,競爭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大規模展開。這種競爭,是真正意義的社會競爭,處於社會競爭大潮中的人們,要想立穩腳跟,占據一席生存之地,就必須勇敢積極地投身競爭,而要競爭得勝,就要知己知彼。

經營企業,必須知己知彼。《孫子兵法》曾主張從七個方麵知己知彼。我們認為,經營企業,也要從這七個方麵,將自己和對手比較起來,詳細分析:“主孰有道”,誰的上級決策機構及主管更英明?“將孰有能”,自己和競爭對手比,誰的德才素質更高?“天地孰得”,誰的政治、經濟環境、地理位置更加有利?“法令孰行”,誰的規章製度、條例條令更能有效貫徹執行?“兵眾孰強”,誰的職工素質更好?“士卒孰練”,誰對職工培訓抓得好?“賞罰孰明”,誰的獎懲更加嚴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