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謙虛與主動都要適可而止(1 / 2)

有人說,過於謙虛等於驕傲,太積極就成了假認真。謙虛與積極都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這才是做人做事的精明之道。

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主觀世界,都保持一個質量的界限,也就是度……超過者或者不及者,都會使事物的本質發生變化。度的存在,要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有個量的分析,做到“胸中有數。”

適可而止,就是要你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時時注意和自身相符合的量的界限,絕不過度,絕不使事情發展到反麵,阻礙你的發展。

魏晉時期的大軍事家曹操,深知適可而止之道,《三國演義》講到,曹操攻下張魯的巢穴——南鄭,取得重大勝利。這時,謀士們紛紛進見,勸曹操乘勝進軍,直取益州。主簿司馬懿認為,劉備剛剛滅了劉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並未歸心。益州一勝,乘勢進兵,劉備之軍勢必瓦解。如此天賜良機,不可失去。

謀士劉曄也認為,一旦錯過戰機,劉備安定蜀民,據守關隘,恐怕難再消滅他。

但曹操並不讚成。他認為奪取益州的時機還不成熟,應適可而止,“按兵不動”。因為劉備雖然剛剛奪取成都。但軍力旺盛,士氣很高。另外,盡管孫劉兩家矛盾不斷激化,但一旦自己的拳頭伸得過長,後方空虛,那麼,坐山觀虎鬥的孫權絕不會袖手旁觀,錯失良機。他們很可能繞過荊州直取許昌。為此,不能頭腦發熱,圖一時痛快,而應該審時度勢,既不逞一時之勇也不毀一時之氣,後來事態的發展,也正是如此。因為有了曹操的正確預見和決策,魏軍才沒有吃虧上當。

和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備的冒進。

東吳計殺關羽奪取荊州之後,劉備怒而出兵,發動伐吳之戰。雖然這場戰爭的發動是不謹慎的,但在戰役之初,劉備憑借優勢兵力,有利地勢,以及在報仇雪恨思想影響下一時激起的高昂士氣,攻城奪地,捷報頻傳,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贏得了不少主動。在殺氣衝天的蜀軍進攻之下,吳方被迫再次求和,提出把範疆、張達二人和張飛首級一並送還,交還荊州,送歸夫人,重修舊好,一同滅魏。

應該說,東吳的條件對於蜀國而言,已經是求之不得的了。試想,即使戰爭勝利,還能徹底消滅東吳麼?假如劉備頭腦冷靜,見好就收,既在一定程度上出了心中的怒氣,又收回荊州重建吳蜀聯盟,從而使戰爭挽回一個較好的結局。但是,劉備被初戰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戰爭發展的最佳結局心中無底,盲目堅持率軍長驅直入,企圖消滅東吳。結果大軍攻到虢亭便成了強弩之末,非但沒能滅吳,反被人家一把火燒得大敗而逃。

還有兩個在進退問題上形成鮮明對照的人物,那就是關羽和諸葛亮。

三國時期,荊州的歸屬,一直是吳蜀雙方爭奪不休的問題。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領了荊州。對於劉備說來,荊州不能沒有,因為這是向西川發展的基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國的條件。但是,荊州也是東吳的門戶,要統一長江以南,發展自己,也必須奪取荊州。為此,赤壁大戰後,孫權便派魯肅前往索取荊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